《童年的秘密》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著
单中惠
译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0年5月第1版 2011年7月第4次印刷)
第二部分
新教育
第一章 教师的任务
新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与之有关的首要问题就是儿童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讲,就是儿童的生活。其次是,当儿童日趋成熟时,给他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这意味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合儿童的成长。障碍物必须减少到最少;环境必须为那些有助于儿童能力自由发展的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由于成人他自己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他也应该使自己适应儿童的需要。成人不应该是儿童独立活动的一种障碍物,也不应该代替儿童区进行那些儿童生长和发展所必要的活动。
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其内心障碍的人。
教师必须使他自己内心作好准备。他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会成为他对待儿童时的障碍。
他必须先研究他自己的缺点和坏脾性,而不要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儿童错误的行为,或者认为那是原罪的影响。
新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那就是说,他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他的专制;他必须消除他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他必须变得谦逊和慈爱。这些就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这种精神的预备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这就是教师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
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防止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儿童。
【教师反思的重要性。爱孩子不是一味地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使他纠正错误改正缺点,这之前作为教师的,应该先自我审视一番,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第二章 教育的方法
我们的教育方法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另一个特征是对教师作用的极大关注和讨论。缺乏主动精神的教师强调自己的活动和权威,因为成为了儿童活动的障碍。然而,具有主动精神的教师在看到儿童自己活动并取得进步时不仅感到高兴,而且表示赞美。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其程度是任何其他教育方法从来没有达到过的。
在儿童的生活中,玩玩具也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没有更好的事情要做儿童才去玩的。当儿童感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时,他似乎是不会进行这种活动。
【这点倒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条件,给他买大量玩具,就是希望能满足他对玩具的需求,可是在作者看来,玩玩具是在他觉得无事可做的时候的一种休闲。细细想来,似乎也是如此,兜兜的玩具非常多,但她一天真正坐在毯子上玩玩具的时间并不多,有时候我很纳闷,这么多玩具怎么就不玩呢,她宁愿去捏包装袋的泡泡,或者拿个吸管摆来摆去,或者将乐高积木装进不同的袋子、盒子中,以致一些玩具在家中都成了摆设。】
每一项含有能纠正错误的练习,例如这种以安静制止喧闹的练习,对儿童完善他们的能力来讲是有帮助的。重复这种练习能使儿童在完美的行为上得到训练,而这仅仅通过言教是很难获得的。我们的儿童通过学习如何绕过各种东西而不碰撞它们,通过学习如何轻快地走路而不发出响声,因而变得敏捷和机灵。他们对自己能完美地完成这些动作而感到兴奋。他们颇有兴趣地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在他们的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使自己得到练习。
第三章 正常化
儿童的自然特性会受到教育的影响,因为教育试图采用一种帮助儿童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儿童和培育儿童。这类似于新品种的花朵的培育。经过适宜的照管和工艺,园艺学家就可以改良花朵的色彩、香味和其他的自然特性,但不会改变花朵会开花的基本特性。
【喜欢这一段话,这不正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静待花开么?】
如果考察那些能偶然引起儿童正常特征发展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其中,第一个条件是把儿童安置在一个愉快的环境里,在那里儿童感到没有任何的压抑。
第二个条件是成人的积极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给儿童提供合适的、吸引人的和科学的感官材料,以便进行感官训练。儿童能被这些完善他们感知的材料所吸引,并能对运动进行分析和改进。这些材料还能教他们如何集中注意力,这决不是通过教师说一说就能做到的,以为教师的说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力量。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作用都举足轻重。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
正常的儿童是一个智慧早熟、已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以及宁可有秩序地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的儿童。
第四章 儿童的心理畸变
儿童可以玩他们所得到的那些玩具,尽管这些玩具产生了各种幻觉,但未能为儿童提供与外界现实相联系的富有实际意义的活动。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使用的目的,除了产生幻觉外,它们并不能给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反而使儿童的心理走上幻觉的歧途。玩具能激起儿童的活动,就像隐藏在余烬之下的微火冒出来的烟雾。但是,这种火焰不久便熄灭了,这种玩具很快也被扔掉了。对此,成人却认为,对儿童的智力活动来说,玩具是他表现智力的唯一方式,因为尽力给儿童提供玩具,并让他自由地玩玩具。
【作者对玩具持的态度和我们完全相反,不过说得也确实有道理,看来玩具不是多多益善,个人觉得可以把玩具变成教具,以亲子游戏的方式来让儿童体验,是不是也是一种方法?】
教师在学校里发现,非常富于想象力的儿童并非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是班级中最好的学生,相反地,他们有时似乎是一无所获。
儿童在得到了最初的胜利之后,就期待第二个胜利,于是,成人作出的让步越多,儿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最后,成人这种满足儿童欲望的错觉结成了苦果。因为物质世界是极端有限的,而想象力又是漫无边际的,结果产生了与实际抵触和剧烈的冲突。儿童的人性变成了对成人的惩罚。
在儿童的生活中,成人会不断地打扰儿童或突然闯进他的活动中去。这个强有力的人从来不跟儿童本人商量就安排儿童的生活。这使儿童觉得他自己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
【成人有时是强权的代名词,在儿童面前就是权威,成人不愿意儿童打扰他们看报纸玩游戏,但为什么儿童在专心做他们自己的事的时候就能任意取打断他们呢?孩子的自卑心理,就是从感觉自己做的可有可无开始的吧。】
行为的先后顺序依赖于一个内容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总有一天,成人会对儿童解释他必须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这种责任感有赖于他对各种行为之间联系的领悟和对它们的重要性的判断。
【我总是很惊诧于兜能将每一件事串联起来,她在做这件事之前就会想着这件事要怎么做,做完之后做什么,比如她从外面回来会跟我说:妈妈,我先去嗯嗯,然后洗完手就去玩一会玩具,等我完好了,我再爬上桌子吃饭,吃完饭你再陪我玩,好吗?好想电脑程序一样,设定好了,就很难改变,如果你硬要她调整顺序,她就会生气地说,我说了玩好之后再……她能将这些顺序记得清清楚楚。这样刊例,孩子内心的计划真不能随意去打断,因为这正是他作为自己行为的主人的一种体现。】
如果一个成人使得儿童相信他自身是无能的,那么,一片乌云就会笼罩在他的心灵上,他就会陷入胆怯、冷漠和恐惧的状态中。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儿童就形成了一种内在障碍,被称之为“自卑”。这种障碍可能作为一种无能和自卑的感觉而在他心里存在下来,这将阻止儿童参加社会生活。
【多给孩子以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