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七中,与我列电中学座落在同一个区,是同一条街上的媲邻,七中是一所以美术为龙头的普通高中,这两年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迅速。
7月1日下午2:30,我携几位初三考生去七中南校区进行面试后的最后一次美术专业的考试。
我发现:保定七中07年高一美术新生的专业测试很特别,以下是考试的现场实拍:

1.这第一特别是:考试内容多样并让考生自主选择。大家看:考场的地面上摆放了一些砖头、木棍、篮球等杂物,杂物的上方还摆放了一组石膏几何体,在考场的另一角落还有:酒瓶、酒杯、水果陶罐等静物。监考老师让考生跟据自已的能力自选其中一组来作写生。
2.第二特别是:一般常规的专业考场,考生作画,考官巡视,两者之间是不能说话的,更不可能由监考老师当众对某个考生作临场讲授和辅导(这不是明明在作弊吗?)可经老钱的跟踪观察,发现整个考试的前半场:由几名监考老师逐个对考生们进行简短的辅导讲授,然后再让考生自行继续写生……这似乎不像在考试,而像是在上日常的素描写生课。考试中,我校一考生悄声问我,“钱老师,他们什么时间让我们考试呀?”我笑答:这不正在考着嘛!那考生不解:“这不就跟平时上课一样了?!”大家说说,这种考试方式的确是“太一般的特别”了吧?!
回到考场外,老钱特此采访了保定七中的美术专业主考刘劲松老师,并向他寻问了测试的具体目的和评判标准,已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老钱问:“七中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考试?你什么目的?考的是什么?”
劲松答:“目的很简单,考察的是每一个考生对美术学习的‘接受程度’。”
老钱问:“那就是说,一开始这个考生画得不怎么好,甚至从来没正式学过画画,在考场上经考官一点拨,然后就有了不同程度的,比较明显进步的效果?”
劲松答:“是的,这就很容易看出这个考生的‘接受程度’。至于考生以前有没有正式学过美术,或者我能画出个什么来,甚至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看考生各自在不同水平上的“接受的程度”。”
老钱问:“如果我(考生)一开始故意假装着不会画,待考官指导后,我再按考官的意图画出‘明显的进步’效果,这样会不会得个高分?”
劲松答:“我们考前已对考生用电话和面试的形式作过初步的了解,并且一一记录在案,用这种方式恰恰也考察了他的诚信人品或临场反映灵活的程度,大凡临场表现出诚信的,入学后往往就很踏实,反映出灵活的,也许将来很适合考设计类院校。
老钱问:“这种考试方式的确新颖,但你们忽视了一个艺术考生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独特的创新能力和审美个性。考生仅仅像奴隶一样揣摩考官的意图,迷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考卷上反映出来的仅是谁比谁更加奴才的程度,你这考试特别了,我的个性无别了……(笑声)”
劲松答:“我们不否认,这种考察方式肯定有你所说的弊端,或者还很不完善。可现实是:学生入学后,除去三年的9个科目的文化课,直至美术高考所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很少又紧迫了,这测“接受程度”是我们在大量实践中摸索提炼出来的最省时,有效,准确的最好操作的方法,是我七中(21克美术工作室)的原创啊!我喜欢与钱老师之间的直言不讳的探讨。其实这个问题,就连高考也不尽完善,但我们会越做越好,日趋完善。”
老钱:“的确,考试学在当代中国还是个新学科。艺术考试也是门科学,比如你的“接受程度”这个“度”的考量,如何配分?其分辨率及侦别的级次如何用入命题?对初三的考生如何更适宜更公平更准确?比如明年你如何测试他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效度”?的确,是我们送考老师所期盼的……”
考场内学生还在继续考试…
这次我与七中刘劲松老师的访谈持续了近一个下午,所涉及的问题也很广泛,双方也有了进一步的沟通与了解。就有些方面既消除了以前的误会也达成了共识,希望两校的美术教育优势互补,逐渐发展为良性循环的“战略伙伴”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