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诺亚助学组自开展为甘肃贫困地区冬季募捐衣物活动以来,全国各地的义工踊跃参与,自阳光募捐三吨衣物发往甘肃武威、北京发往甘肃碌曲县34箱衣物后,又有湖北武汉和山东济宁发往甘肃兰州共60多包衣物,到目前为止尚有两批衣物在运往兰州的途中,此次募捐活动完成地非常成功,共募集到约10吨左右的物资,在此对各地的义工表示深深地感谢!
由于甘肃碌曲县交通不便,捐给碌曲县的衣物物流不能到达,经助学组商定,由老风与我将运到兰州的衣物送过去,并对五期助学部分已到位的款项进行发放和对部分学生情况进行走访。老风联系了一台面包车、一台客货车,联合兰州大西洋厨具城(捐赠2500元的文具)、易图摄影网、藏人文化促进会参与了此次发放活动,
3月14日下午老风先带了一个面包车过来把存放在我家楼下值班室的26袋衣物运走统一装车,以便于第二天一早出发。
3月15日早9点,我赶到集合地点,只见两台车已全部装好,并拉好横幅,我们一行八人在车前合影后便开始出发。
我们从兰州市南出口的兰临高速进入,途中要经过临洮、临夏、合作、夏河,到达碌曲,全程五百多公里。
刚开始走时,回头看客货车渐渐被落到后面,我们笑话客货车在高速路速度太慢,几次还停下等待,没想到又走了一会,出了高速路过了高家集,我们坐的面包车出了问题,不得已开一段停下,等温度降下再前进,这样开开停停到11点半才到达临夏市,老风把面包车留下修理,另从当地教育局借到一辆小车,简单吃饭后就继续前进,这次我和明月坐客货车,由小董开车,谢师傅坐前面,一路渐渐都是上坡,又装满货物,速度一直跑不起来,碌曲县的负责人祁老师一路焦急地与我联系问到了什么地方,下午五点终于到达碌曲县,县教育局的局长都在路边等候,进行了藏式的敬献哈达仪式后决定马上出发到学校去,第一所学校是西仓乡贡去乎小学。
这所学校建于1969年,距离县城35公里,是一所六年制寄宿小学,共有13名教师、111名学生,其中特困学生有34名,是国家义教工程项目学校,学校课桌椅陈旧,校舍破烂,小学图书、教学设备与两基达标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远远地就看到学生们排着长队在校门口等待,又有老师们为我们献上哈达,并端着青稞酒来敬酒,我们都按照藏族的习俗先用无名指沾酒弹向空中三次,表示敬天敬地。经过学生们身边时,我明显地感到与汉地学生的差别,他们一个个面孔黝黑,身体瘦小,但表情天真可爱,只要我一看他们,就不由地露出羞涩地笑容。
>
眼看天色已晚,学生们都已等了半天,在进行了简单介绍圣诺亚助学的讲话后,我们便抓紧时间开始发放,先卸下来小半的衣物拆开,衣物都是分类装好的,整袋的毛衣或棉衣、书包之类,老师们按照学生的个体大小分发到他们手里,又让学生们排着队来领取大西洋厨具城捐献的文具,每个学生领到文具后都向我们鞠躬敬礼,有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太慌乱文具领到一半就慌张地跑了,我们叫也不回来,原来语言不通,他们根本就听不懂我们说的汉语。
>
>
>
>
>
>
六点多,我们开始向第二所学校出发,这是双岔乡青科小学,离这里还有十六公里,客货车里因为货物拉散了后排只能坐一个人,我便坐到了局长的车上,一路上局长给我介绍了不少当地的情况,山路比较难走,从山上流下的泉水结成冰还冻在路边,路边的洮河是从跟青海的交界地发源过来最后汇入黄河的,这里河水非常清澈,却到了黄河里怎么那么地黄。青科小学始建于1976年,共有12名教师,223名学生。学生们还是一样在校门口排着队迎接我们,我看他们一个个穿得那么少,一件毛衣一件外套,脸颊都冻得红红地,站在学校正门边上有几个较小的学生,我问其中一个几岁了,旁边一个老师翻译给学生回答后,告诉我是8岁了,我本来都准备要走了,一听是8岁,就又回去重问一次老师,有8岁了吗?才这么高?老师说实际是7岁,虚岁8岁了。那孩子7岁的年龄看起来却只有四岁多,营养不良又在高寒地区,想起自己的儿子,3岁多只比那7岁的学生矮一点,生活那么好却非常娇气,如果他不是生病了真应该带他来看看这些跟他一样的孩子是如何生活、学习的。我们先去参观了学生宿舍,宿舍里比较整齐,四张高低床,床上铺着薄薄一层褥子,我看到有一个炉子,便打开看了看,却连煤灰都没有看到,正好祁老师在,便问他平时什么时候生火,他说都烧,这里属山区,是烧柴的。不对吧?那怎么炉子里连个柴灰都没有,最后他不得不说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才生火取暖的,平时不烧。在厨房里,有一个大灶在热着一锅水,这是给学生们喝的。在祁老师帮助下,在里面房子里找到大半袋土豆,没有面粉也没有看到油,厨房里太干净了,干净地没有其他可吃的食物,今天是星期六啊,学生们都在,按理应该有明天的饭吧?在发放后,我经过一个学生身边摸了摸他的手,冰凉地,再看看那排成队伍的一行行,一张张面庞,贫穷是如此的耀武扬威,让人成为习惯。不知在这些孩子们的心里,是否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人有别的生活方式?不像他们这样,一年四季都吃“洋芋菜”,一年四季都穿这几件衣服(这里的夏天也要穿两件衣服,冬天只在外多穿件棉衣),同去的大西洋厨具城的刘总给学生们带了糖果,发到他们每个人手里,喜悦溢于言表,又可知城市里的孩子对所吃的零食非常挑剔,不爱吃的说扔就扔掉了?
天色已渐渐黑了,一看已经八点多,于是把没发完的衣服卸到了乡政府,让他们帮助发放,我们便返回县城。(在这里还闹了个笑话,我和明月坐在车里,忽然停下来不知要做什么,副局长告诉我们说,你们先坐着,我们写个东西。我还在纳闷,这会了要写个什么东西呀。一边这么想着,一边一直坐车里等。到最后在饭店见着老风了,他问我,你是刚到吗?我说是,那怎么刚才卸货的时候没见着你们?啊?卸货?那个局长告诉我是写个东西,我还没想明白呢,原来是卸?当地的方言,“卸”发的是“写”的音,呵呵,我们又偷偷地偷了个懒。)吃完饭后大家安排好明天的日程,早上八点赶到学校发放助学金后就要返回兰州。
>
>
3月16日清晨,我们抓紧时间吃完早饭便往县藏小出发。学生们才刚起床,找到斗格扎西的宿舍,地上一堆没扫完的垃圾,几个学生们看见我进去都挤成一团,问吃早饭了没有?回答说没有,我把从宾馆带的鸡蛋、包子、牛肉分给他们,让他们趁热吃,于是嘻嘻哈哈地开始笑,有个学生上前准备用手抓牛肉吃,我赶紧制止说,不行,拿筷子去,没想到,居然有个学生从床上的被子里面把筷子抽出来了,我问他为什么把筷子藏到被子里面也只是笑。临走了对斗格扎西说,这里你最大,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把宿舍卫生搞干净,要讲卫生,记住了吗?他点了点头答应我,但愿会努力去做吧。
>
>
>
然后去往隔壁的藏族中学,这里有两名学生的资助款已到,一个男孩叫拉毛才旦,一个女孩叫贡保草,男孩子还相对大方点,对我问的问题都能听懂,也大部份能回答出来,告诉我本学期开学时交了310元的费用,其中25元是作业本费,25元是预防针费,250元是生活费。补助的每天4元也打进饭卡里的。家里情况是母亲一个人带着他,既没有牛羊也没有种地,靠母亲每天在山上砍柴卖,每捆柴能卖5元这样生活。而女孩却非常的腼腆,而且我问的每句话都要靠老师再翻译给她听,她再用藏语来回答我,我只好一次次地对她说用汉语告诉我好吗?她家里是6口人,有爷爷、妈妈、哥嫂还有个妹妹,妈妈的肝脏得了病,问是什么病也不知道。交的费用一样也是310元。他们原来的家因为水电站修建时将房子淹没后赔偿了1万多元,于是就拿这笔钱买成了牛羊,现在共有牛19头,羊60头,这倒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吧。家里平常就住在山脚下的村庄里,而放牧是在村后的山上。然后问到她的学习情况,语文是29分,数学30分,历史58分,地理69分,跟她说要好好学好语文和数学,这是以后出去工作啊生活啊都要用的,数学不好别人要是给你发错工资怎么办,旁边的老师们都笑了。没问老师们是在笑什么,不会是在笑以后不会有发工资的时候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在这里,藏族的妇女们是家里的重劳力,路边背着大筐的妇女,在地里犁地的妇女,在工地上打工的妇女。。。。。藏族的男人们不用干活,只用骑着马或摩托到处逛就行了,以前还要放牧,现在牧地也各家都分片了,每家就那么一块,又都不远,根本不用男人们去。
>
拉毛才旦领钱,签字
>
校长签字
>
老师签字
紧凑地发放和走访,别的学生们都还在非常远的农村里,时间根本来不及,只有等下次有机会再进行详细地了解了。我们一行便踏上回程的路途。
此次的发放,由于当地教育局的重视,完成地比较顺利,在此非常感谢碌曲县教育局对我们圣诺亚助学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为解决贫困学生们的实际困难而做的努力,希望今后继续合作,让爱心一直接力下去。
>
这是当地教育局专门做的助学指南
>
当地居民住的地方
也非常感谢兰州大西洋厨具城、易图摄影网、藏人文化促进会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及对贫困学生们的关注和爱心!好人一生平安!
希望更多的爱心朋友通过我们的走访能够看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更多的人关心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圣诺亚爱心公益社团助学部爱忘记录于2008年3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