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中的民俗
(一)送灶
在汉族中,解放前家家都供有灶神。祭送灶神的习俗由来已久,是古代祀礼之一。《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汜训论》:“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我国民间至今以每年腊月二十三为灶神升天“奏事”之日,由它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为了使灶君向天帝多说好话,这天家家都要供奉祭灶果,备好纸马,祭灶仪式结束,从灶后揭下神像连同纸马一同焚化,说是送灶君上天。到了除夕,再将灶神接回,在灶后灶神像两边贴上对联: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二)拜天地
我国古代婚礼之一。新郎新娘拜天地是最为隆重的礼节。有的地方,除了拜天地,还要“拜花烛”、“拜镜台”。上古新妇还要到男方家庙,没有家庙就虚设列祖列宗灵位参拜。因为新娘这个外姓人已成为男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就得拜告早已离世的列祖列宗,得到他们的承认,这是婚姻“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涵义的具体体现的开始,这叫“拜堂”。拜了祖宗之后,夫妇还要互拜,表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拜族内尊长和分大小,表示长幼有别,大小有序。《祝福》中祥林嫂死了丈夫,按照婆家的境况和农村的惯例,她势必要被卖掉,换取一笔钱来给小叔作聘礼。对这面临的厄运,祥林嫂无疑是看清楚了的。她的出逃是为了获得人身自由,是为了摆脱这千百万农村妇女所无法摆脱的命运。后来被卖改嫁,“闹”得“真出格”。不仅“一路只是嚎,骂”,而且在拜天地时,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她的“嚎”是为自己悲惨命运而嚎,“嚎”得悲痛,“骂”是骂那些把她当作牲畜一样捆卖的人们,“骂”中体现着强烈的愤恨,“撞”更是猛烈的反抗,是当时她能用以反抗的唯一手段,她的撞香案,实际上是出逃这一激烈反抗行动的继续。
(三)祝福
“过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节日。“年”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上半部从“禾”,下半部从“人”,像是人拿谷穗的样子。《说文》释:年,谷熟也。《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就是说,年的本意是禾谷一年一熟之意。另外,商时以“年”为“祀”,又表明“年”与每年一次的祭祀有关。“夏曰岁”,甲骨文中的“岁”,像是用斧子砍断人的脚,用作牲祭的情状。总之,“年”与“岁”同含有一年一祭之意。庄稼一年一熟,用祭祀的方式,庆贺丰年,并祈祷来年丰收,这是“年”的原始意义。旧社会江南一带农村过年时,还要举行年终大典——祝福。阔人家操办“福礼”,供于祖先和天神的牌位之前,点上香烛,意在祈求保佑。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鲁迅先生善于将自己作品置于民俗文化的背景之上,用它作为作品的题材,挖掘出无比深广的社会内容。不难看出,这种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等遗风习俗,对造成祥林嫂悲惨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祝福》正是通过这种积久成习的封建文化背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活动,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