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文
7月25日,笔者写了一篇专栏文章,题为《有一种胜利叫撤退》,随后几天,股市一涨,损友们就问我:清仓了吗?他们等着看笑话呢!
还好,这几天没什么人问这个问题了!
实际上,在市场面前,我们个体的每一次判断可能都是错的,因为个体永远无法将所有信息穷尽;唯独市场,是所有信息穷尽之后的一个集合体,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永远是正确的,我们的任何猜测,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而已。
我们注意到,近期不少卖方机构加入了谨慎甚至看空的行列,8月7日,我们的记者朱益民在写《流动性收紧信号释放牛步踟躇》一文时,就引用了多个研究机构的观点,如安信证券的高善文认为,在中国实体经济领域,流动性最宽松时期已结束,三季度后,流动性宽松状态已进入不可逆、持续的下降和弱化过程。与之对应的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过程基本会结束,并掉头下降。国联证券策略研究员肖彦明认为,“不差钱”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是能在外面疯玩到忘记回家吃饭,被流动性“宠坏”的A股亦如此。
这些观点都相当有趣,而且提出很及时,足以作为我们投资的参考。不过,其中更值得注意的一个观点,是长城证券提出,股市开始由复苏预期和流动性的双轮驱动,变为经济复苏的单轮驱动。
笔者是支持这种观点的,我们在7月底就已经提出,泡沫可能不可持续,这也就意味着,漂浮在空中的A股市场,需要重新回到坚实的地面上了。
那么,地面在哪里呢?
目前比较普遍的估值方法有几种,一种是基于FED模型的估值;另一种是基于DDM模型的估值。
例如十年期国债利率目前是3.48%,因此A股依据FED模型的中枢市盈率为28倍(国债利率的倒数得出市盈率)。DDM模型的主要变量有增长率、分红率等,目前没有相关的具体数据,难以测算。所以笔者倾向采用FED模型来测算。
现在沪市平均市盈率是28倍,深市是41倍,平均起来是34.5倍,回到28倍市盈率,意味着下跌的空间大概在18%左右。
考虑到市场情绪往往会放大这种效应,我们认为,下跌的比例可能在20%左右,以3260点位计算,可能调整的点位在2608左右。
这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和假设,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能够让目前的市盈率降低,所以调整的空间取决于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增长的情况。如果公司业绩增长超预期,市场的调整未必会这么深。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即估值相对合理的蓝筹股为主的沪市不做大的调整,高市盈率的深市单边调整,这应该是大多数投资者期待的,可是,往往大多数人期待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至少在股市上总是如此。
经济复苏推动的股市上涨,才是真正坚实的上涨,所以不需要过度担忧市场的自发调整,如果市场一味沉浸在泡沫的狂欢中,大量的资金无法进入实体,长期来看,未必是好事。
只要是泡沫,就总有破灭的时候。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泡泡,长期看,更大的泡泡还在后面等待着迎接我们,但是未必在当下,更可能是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完全确定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