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恐惧的估值
(2009-05-16 09:36:07)
标签:
估值恐惧牛市股票 |
分类: 资本市场 |
文/周斌
上周二,参加一个投资沙龙,虽然都是新朋友,我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圈大家对股市的看法,发现大多数都像打了鸡血,说大盘没问题,现在是赚钱的好机会。
老股民们对这种情况应该不会陌生,2007年沪指上6000点,很多人忽悠要上万点时,也是这种情景,因此,现在看到这些相似的论调,让我觉得一股寒气从心底泛起。
实际上,每次最好赚钱的时机,并不是在很多人都看多的时候,回顾2008年10月份,笔者在专栏中提出《抄底A股》、《做多中国》,应者寥寥,现在回头看,那时应该是最好的入市时机,反观现在,“3000点不是顶”的呼声越来越高时,真的需要提高警惕了。
笔者周围的一些朋友,他们当中不少人是资深的投资者,5月份以来遇到最大的烦恼,莫过于“只赚指数不赚钱”,通过我的不完全调查,这样的朋友占大多数。每每市场进入这个阶段,往往传递出一个信号:盛宴接近高潮,离尾声不远了。
兴业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忆东先生给笔者发来一个数据, 5月12日,他们用整体法做了一个测算,用大盘股(100亿流通市值以上),中盘股(60-100亿流通市值)和小盘股(60亿流通市值以下)的总市值,除以各自的总盈利(2008年底数据),得出的市盈率分别是:大盘股20.33倍、中盘股39.15倍、小盘股130.94倍。
而近十年此三类股票静态估值的中值分别是多少呢?分别是:大盘股25.84倍、中盘股40.67倍、小盘股73.52倍。
而笔者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是:基金普遍高仓位,甚至大部分私募也很乐观。剩下的疑问是:大家都买入了,接下来谁的钱进来推高股价呢?
另外一个不好的迹象,则是政策的审美疲劳,5月14日,本报报道《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深港地区”顺利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的“五大中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如此重大的举措,却遭股市冷眼相待,是否说明市场已经进入政策审美疲劳期?
此外,IPO何时开闸也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
一场大牛市的开始,往往是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基础的,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往往又来自于新产业的带动,这一点在美国股市上表现非常明显,从19世纪的运河股、铁路股、20世纪早期的钢铁、汽车股、50年代的铝工业股、60年代的电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药股和房地产股、90年代的网络股等等。哪一次牛市不是发韧于新产业的繁荣?单纯的流动性推动能够形成牛市吗?确实可以,但是随时可能戛然而止。
有业界朋友认为:这次的情景可能更像1999年到2001年的股市:流动性充裕,但是却不往实业投,因为实业风险大,而且周期长,不确定性太多,所以宁愿炒股,而政府因为面临全球金融危机,适当放松了管制,所以大家都积极参与这场搏傻游戏。
鹏华动力增长的基金经理林宇坤博士曾经用一句话来归纳今年的行情:危机不见底,股市不见顶。
所以,现在谈论价值投资是何等的不合时宜。
只不过,目前看来,小盘股和中盘股估值都很高了,剩下的可能只有大盘股了。但是,这一次的蓝筹泡沫,还会像2007年的5.30之后那样重演吗?
我们至少应该明白一点:如果你在盛宴结束前走,哪怕最后一道菜没吃上,那也远比你留下来等最后一道菜要强,因为等最后一道菜的人最后往往发现其他人都走光了,那么,对不起,为这场盛宴买单,除了你还有谁?
当然了,有不少朋友是刚刚赶到,准备饱餐一顿的,而笔者却不识相地告诫风险。对于这些朋友,我只能坦率地说:其实我也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当然,还有一种策略,就是心里害怕,嘴上装作若无其事。
(本文首发于 21世纪经济报道,此为无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