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深度阅读 |
生命困惑与人文关怀
——读蒋林长篇小说《在时间来到时踏上旅途》
钰暹/文
阅读经验告知,蒋林是一位能给我们不断带来小说创作惊喜的作家。阅读其文本,总能让我们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对现实生存图景有所反思和警觉。
长篇小说《在时间来到时踏上旅途》(简称《旅途》),是一部关注死亡,透视死亡,探究死亡伦理的书籍。读之,其凝重的话题,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挑战、考验我们阅读和研判小说价值的能力与习惯。小说《旅途》的故事大致是:66岁的主人公“我”(凌先生)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与同样罹患绝症的10岁男孩小可,在他们的生命行将结束时相遇“临终关怀医院”,由此开启了一趟奇特的死亡之旅。凌先生在看到自己的肺癌晚期诊断报告时,想起6年前因患癌症去世的妻子苏菲娅。当时,他看着痛苦的妻子,想方设法为她实施安乐死,最终却无功而返;6年后,他不想步妻子后尘,毅然决定放弃在医院垂死挣扎,选择了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怀人居,希望在这里安静地走完他人生的最后旅程。在怀人居,凌先生和小可共同回忆往昔,平静地面对死亡的逼近,找回了生命最后的自我。
貌似简单的情节安排,却蕴藏着极其现实而又深刻的题旨。叙事伊始,小说就触及到人类的终极关怀问题,提出一对既对立却又统一的哲学命题,即“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根据台湾著名哲学家傅伟勋的观点,“生活品质”必须包含“死亡品质(死亡的尊严)”在内,“生活品质”与“死亡品质”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讲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不能忽视“死亡品质”。(参见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4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必然要求死亡的品质的提高。小说《旅途》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将笔墨投向了死亡的尊严问题。当凌先生看到妻子苏菲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遭受病魔的折磨残忍时,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惑,遂萌生采用安乐死帮助妻子苏菲娅了却一生,使之解除各种痛苦、自然安宁地接受死亡,保持死亡的尊严,助她完成死亡之旅,最终提高她的生活品质和死亡品质。凌先生帮妻子实现安乐死这一带有谋杀性质的想法出现及他随之付诸实施的实践,引起了其子智杰的不解与质疑。
围绕着这两个哲学命题,在平行交替的叙事中,小说将笔触不断触及到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生存困境问和矛盾。其一是人道主义生存伦理与法律之间的矛盾问题。从人道主义伦理关怀的角度看,凌先生偷偷地施安乐死的方式帮身患绝症的妻子解除疾病折磨(含各种残酷且无力回天的手术治疗折磨),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其终极旨归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尊重死亡的尊严,让死亡显得平静而自然,让死亡的品质与生活的品质一样,从而摆脱生不如死的磨难。但这一想法的实践,则是常人思维难以接受的,更是法律所不容的。在这种情形下,主人公凌先生自然会遭遇儿子智杰的不解与质疑。尤其值得追问的是,当法律与伦理进行考量的时候,伦理和法律各自究竟要何为?小说的结局中,小可妈妈在对10岁的小可付出全部的爱之后,不忍看到儿子再受病魔摧残,遂帮助其实现安乐死的行为,究竟该如何评价?她必须用囹圄之苦来赎罪伦理命题留下的法律缺憾还是伦理与法律都置他不顾之境?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说安乐死既已成为一种权利,那这种权利又该是谁赋予谁实施,是被动完成还是主动完成呢?诸多问题,小说并未做出任何揭示,但这一连串的话题却让人内心无比凝重……至此,小说以艺术的方式将人道主义伦理困境与法律之间的二维悖论问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虽然安乐死的呼声几乎已经取得世界性的共识,但面对法律、人伦、亲情、生命、尊严等诸多要素,如何探索出一条更有效的死亡方式,既能满足人道主义伦理要求,又与社会法理相符合,将是长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蒋林在小说叙事中涉入这一复杂的话题,似乎有点冒险,很显然,他所思索和追问的是生命的困惑与人类终极人文关怀的问题,但弄不好,则会被读者误读。不过话又说回来,小说等艺术创作无禁区,必须正视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与其说蒋林的这种叙事是一种创作冒险,毋宁说更是一种文本探险,他为我们更深入体察和关照人类生存问题拓展了重要的艺术叙事空间和可能。其二,向死而生,坦然面对死亡,捍卫死亡的尊严。“死亡并不是别的,而是生命的最后的表露,完成了的生命”(费尔巴哈)。蒋林正是通过小说《旅途》在思考生与死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小说通过主人公凌先生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自己的人生的追忆,与现实中在怀人居的生活交替呈现,平行发展,在细节中将人性的善恶展露无遗,表达了主人公与人生言和的温暖与智慧,使我们获得感动并产生共鸣。他们在遭受严重的生命困惑时,却能以超然的心态面对死亡,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其在向死而生的生存体验下捍卫与实现死亡尊严的呼声,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地生命旅程——获得了死亡的权力,庄严地、体面地、自然安详地走向死亡,更好地捍卫了死亡的尊严,使死变成了另一种生。
除了这两个哲学层面的思考之外,小说《旅途》还具有更加现实的蕴含和所指。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危重病患者及绝症患者的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问题,等等,都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小说中“怀人居”和“桃源居”等意象设置,当然也有作者特殊的内涵所指,它们不仅寄语了作家对生命终极关怀的美好期许,更体现了作家积极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意识。
总之,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也是物质条件不断发展过程中日趋凸显的重要社会问题,蒋林能将这个复杂而凝重的话题游刃有余地展开叙述,并驾驭了一部值得耐读和细读的长篇小说,实在难能可贵。
《在时间来到时踏上旅途》,蒋林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2015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