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营访古

标签:
旅游 |
玉泉营访古
——一座城堡的人文佳话
银川晚报记者李振文/文图
http://s13/mw690/001or2WPzy6P7Vk3h7u5c&690
http://s11/mw690/001or2WPzy6P7VmuQdAaa&690
蜿蜒伸展的玉泉营古城墙遗迹
一般情况下,地名都会有自己的源头。以银川市永宁县县境西部的玉泉营农场,以及闽宁镇开发过程中曾有过的玉泉营开发区、玉营村,还有青铜峡邵岗镇玉泉村……这些地名为例,它们的源头均指向“玉泉营”这样一个富有古意的名称。那么玉泉营是什么?玉泉营在哪里?本期文化周刊就带您一起前往探访。
古城址只剩残垣
在今天与永宁县西部接壤的青铜峡邵岗镇境内,有一处名为东方红的村落。在这个村落的西侧不远处,坐落着一处古城遗址,一段残存的城墙上立着一方文物保护石碑,上刻——玉泉营古城堡遗址。关于玉泉营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古城遗址为土夯构筑,已相当破败,仅余北边和西边的断续残垣。北边一段最高处目测有
4米多点,至于西边的一段更是落魄,只剩远观像小“土丘”一样的分布。
残破的古城遗址内,住着一位姓张的老人,几间院落有像古城一样破旧潦倒的,也有后起较新的房舍,显然是不同时期陆续修建的。老人说他是20年前从陕北过来的,来时城墙就基本上是这样了。如今,像这户人家新起的房舍一样,村民在古城内也修了一些较新的建筑,如“玉皇殿”、“娘娘殿”,但简陋粗糙,意韵全无。
古城遗址东侧不远处,就是现在的东方红村,再往东还有个与古城名称相同的——玉泉村。在距公路较近的一户东方红村村民家,我们遇到了一位姓党的老人,他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今年77岁。据他介绍,东方红村是解放后才有的地名,早前这一带都叫玉泉营。老人说,在他小时候,这座城还比较完整,为方形,城墙有七八米高,上宽三四米,“可以跑马车”。
细察如今西边那段轮廓已不明显的城墙,它的脉络要一直跨过遗址一旁的叶北公路,向南于农田中延伸。也就是说,现在的叶北公路其实是东西向穿古城而过,可见,当年这城池也确实有着不小的规模。
从历史深处走来
一份青铜峡市的文学刊物《古峡文学》对这座古城有着片断记录,可与现场所见及老人的回忆相互比对、印证一下:“(玉泉营)营城遗址尚存,南北长337米,东西长500米,残墙高9米,城有东门、南门,四角有墩。”(刘瑛《邵岗: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古峡文学》2009年第4期)
关于玉泉营,史料中是有记载的。明代,以至之前,宁夏属边塞,是战事多发地带。明代军事建制中有每营3000多人的营哨制,这种建制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在玉泉营,险峻的贺兰山至此山势向西逐渐平缓,和南边不远的牛首山形成犄角之势,玉泉营正处于两山缺口处。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玉泉营成为古时的驻军要地,也是宁夏境内的主战场之一。
从历史沿革来说,明弘治年间,玉泉营驻有官军,设官军仓场。清嘉靖年间,属南路邵刚堡。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筑城,周回3里,址在唐徕渠西。设守备、游击,为南路玉泉营。东至黄河15公里,南至广武营分守岭30公里,西至贺兰山15公里,北至宁夏省城45公里。
明洪武年间,玉泉营所属关墩12座。清乾隆年间,玉泉营所属关墩101座。并有营汛17处,内地塘汛17处,由玉泉营拨军瞭望。民国初年,清兵制取消,宁夏总镇改设护军使。民国10年(1921年),又改镇守使。玉泉营便成为民居的堡寨。
那些迷人的故事与传说
http://s12/mw690/001or2WPzy6P7VoVBSb8b&690
古代的边关将士曾在玉泉营留下诸多人文佳话。本报记者
http://s1/mw690/001or2WPzy6P7Vrg6T6c0&690
玉泉营一带已是著名的酿酒葡萄种植区
游击将军智擒群贼
有历史,自然就会有人物。事实上,仅就玉泉营古城而言,与之有过渊源与交集的知名历史人物就有不少。诸如,宁夏参将萧如薰以及拜子承恩平定哱拜、刘东旸造反,曹雄数次镇压宁夏兵变,以及颇具传奇性的“仇钺智擒群贼”。
《明史·列传》记载,明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安化王朱寘鐇发动兵变,史称“安化之乱”。这年四月五日,安化王朱寘鐇以为新任镇守太监李增接风为名,宴请宁夏城内众高官要员,然后待酒宴正酣时,杀于座上。次日,朱寘鐇“即位”,作檄文历数正德皇帝宠信宦官刘瑾罪状,打出“今举义兵,清除君侧”的旗号,扬言出兵京城。
事件发生后,灵州守备史镛及宁夏副总兵杨英,决意抗拒兵乱。与此同时,驻扎于玉泉营的游击将军仇钺,听闻兵变消息,想到妻儿尚在宁夏城中,恐被屠灭,便率兵入城,拜见安化王朱寘鐇,然后归卧家中称病。
另一边,决意平叛的史镛与杨英经过一番谋划,派密探与“诈降”的仇钺取得联系,约定里应外合合击叛军。仇钺诈降后一直称病在家,却暗地招纳壮士结集。叛军将领何锦前来探视,仇钺建议,应派兵把守包括黄河的多处渡口,勿使“敌军”渡河。何锦采纳建议,领兵出城,宁夏城防务于是变得空虚。
几日后,安化王要出城祭祀社稷,而后挥军东进。仇钺称病,不愿陪同。安化王又命将领周昂去探视,仇钺卧床呻吟,埋伏于房中的士卒遂趁机“槌杀”周昂。仇钺此时也一跃而起,迅速披挂,率壮士百余人,直奔王府,将安化王生擒,并假传王令,召出征的何锦等人归城。途中,何锦部众得知安化王被捕,相继溃散。何锦逃往贺兰山,次日被捕获。一场兵变叛乱,至此得以迅速平息。
流淌在传说里的“玉泉”
传奇的历史故事之外,玉泉营的得名似乎也同样充满着传奇。在成书于清代的《银川小志》和《乾隆宁夏府志》中,均有一段简短的记载,“在府南一百里,近贺兰山灵武口,有水涌出,流入玉泉池,玉泉营以此得名”。
走访今日古城,附近,古昊王渠和唐徕渠自南向北流过,玉泉营地处两水之间,其遗址四周广布农田。据党姓老人回忆,自他记事起(上世纪40年代),至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城周围还都是荒山坡,干旱的砂石土质,没有庄稼地。“如今的田,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后才开垦的。”
《银川小志》也记载了一段传说,大意是宁夏的庆靖王朱栴有次在峡口(今青铜峡市峡口镇一带)临时驻扎,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来到一处名叫“娑罗模龙神祠”的地方,受到祠内神灵仙子的接待。第二天,他问当地人,被告之:距此向西90里,有娑罗模山。下有三泉,涌出池中,莹绿澄清,其深叵测。
据对此有过研究的作家王永军考证,这些有关玉泉及娑罗模山神祠的记载,虽属传说,但却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古时此地地理风貌的佐证。即宁夏古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少雨。于是人们大量修建祈雨寺庙,敬奉水神龙王,祈求能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
张钟和、许怀然校注版《银川小志》中说,娑罗模山在今玉泉营农场境内。但经考证,娑罗模山应该是今天的大、小柳木高山,在今青铜峡市与永宁县接壤处,而传说中的玉泉则在柳木高山的南边。
据党姓老人回忆,古城城内及周边,并未听说过有泉。王永军也做过调查走访,泉水何在?除了史料及传说中的片断记载,现实中还未寻到。
奇妙的古今呼应
就玉泉营遗址今天所在的青铜峡邵岗镇来说,境内及附近古迹众多。西汉初年,汉武帝收复河套地区,在邵岗境内设置了灵武县。鲁人勇、吴忠礼、徐庄所著《宁夏历史地理考》以大量史料佐证,“灵武县,治(南)典农城,在今青铜峡市卲岗堡西。”
位于今邵岗境内的大、小柳木高山,东距明长城约4公里,有明代所建大柳木高烽火墩;至于附近的干城子营,则是明代戍守长城官兵驻扎的一座兵营……此外,近年来在这一带频频发现的唐代墓葬、西夏墓群等等,也一起印证着这片土地在历史上的丰富过往。
党姓老人的讲述里,他儿时,玉泉营古城内还保留着过去建的好多庙宇,玉皇庙、城隍庙、娘娘庙……规模有大有小,青砖砌盖。除了荒弃庙宇,城内长满近一人高的芨芨草,“因为害怕,我们不敢进去玩”。史料也可印证,明清时,玉泉营上建有众多寺庙,香火旺盛。是当地人同蒙古人交易商贸的地方,繁华一时。
走在今日残破的玉泉营古城,脚下不时有散落的残砖断瓦,形制古朴,依稀可想当年风采。党姓老人的回忆中,上世纪60年代,坚实的夯土城墙被陆续推倒、挖去,只留下如今遗迹。远去的历史,扑朔迷离的“玉泉”所在……古城留给人们的,除了可供瞻仰的遗迹、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就只剩下那些散落四周、来自时光深处的一个个古意地名了。
如今的宁夏玉泉营一带,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酿酒葡萄最佳生态区之一。昔日的地名之源尚须考寻,但葡萄、美酒的今日之景,却与这一古称遥相呼应,是巧合,或者也是缘分。
原载2015年1月12日《银川晚报》,李振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