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神秘的青铜峡广武古城2(原载《新消息报》)

(2008-12-28 11:54:51)
标签:

广武营

新消息报

康熙朔方广武志

俞益谟

古城

分类: 人文地理

 

寻访神秘的青铜峡广武古城

王永军 /

一旦提及宁夏的青铜峡市,很多人都能对108塔(西夏时期的佛教喇嘛教喇嘛塔)、牛首山寺庙群、青铜峡水库拦河大坝等地理名胜说出一些大概,但对建于明代的广武城,却知之甚少。殊不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行走在广武一带,同样能让人心旷神怡,依然可以寻访到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足迹,也可以捕捉到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

古地风韵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演变,倚山傍河的广武营作为军事、经济、政治、生活中心的古城风韵已是踪迹难觅,但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底蕴,仍然使这一带显得神奇诡秘,魅力独特。

    一座古城池悄然消失,令诸多历史不为人知,广武城,是今宁夏境内记载较多的古城池之一,但同时也是遗址无存的古城之一。“东逾黄河界十五里,南至鸣沙州界三十里,西至中卫张义堡(现属中宁县)界九十里,北至大坝堡二十里”的广武营一带,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和遭际不尽相同,但因地理位置特殊,其军事重镇的地位一直不曾消减,历来被当朝统治者所重视,尤其在明代的时候,它作为西北边防宁夏西路的要冲,其军事战略地位更为明显。

    据载,广武城,明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都御史金濂筑请设,摘宁夏右、前、中屯三卫军官五百名,修营房以居之,设立都指挥守备防戍。成化五年(1469),改守备为协同,分守西路,城方二里许。至弘治年间(1488-1505),都御王公珣增为四里。嘉靖四十年(1561)夏六月十四日巳刻,地震异常,城舍倾颓十之八九。协同李公世威分守之初,统官军四千余名,起工修筑,增高女墙,四正四隅,俱有城楼,于七月二十日完工。高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五尺,阔四丈。当时是以“广布武德”之意命名。其后,历任地方官员都较重视广武城防,屡加修葺,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还做了一次比较大的重修。另据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载,“广武营在镇西南百七十里。其东北为大坝堡,其西为枣园堡,又西为石空寺堡,与中卫界接,俱戍守要地也”。而成书于明代的《皇明九边考》也说,“洪广、玉泉、广武与宁夏中卫,俱为河西之蔽。然中卫僻在西隅,堑山堙谷,有险足恃,而洪广、玉泉、广武,皆在贺兰山南,寇入套后,患亦差少”。各种可考资料显示,广武城这个小小的堡寨,因其位置特殊,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但世易时移,我们今天已经难以目睹这座古城的风韵,它已被湮没在了青铜峡水库库区,关于它的身世及古城容貌,除了为数不多的资料所做的一点概略性记述外,其他更多的具体内容于我们来说,很难追寻了。

我国古代,因各类战争此起彼伏,在城池选址修建时,最先考虑的仍然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广武城的修建,正是这一理论的最好诠释。广武城,向西10多公里就是青铜峡境内的明长城;城东10余里是举世闻名的牛首山,牛首山北边是金积山;城东北10余里是青铜峡,西南六七里是荫子山,西北35里,又是回军山;城西20里是长山,城南20里是麦垛山,城北20里是盛产神艾的艾山,而且黄河还沿城绕过。古城四面环山,背倚黄河,四固险要,易守难攻。正是这诸多山脉相拥,让一座业已消失的广武古城更显得神秘多姿。在这些绵延不断的山脉中,说到牛首山、金积山和荫子山等山,大多人都能略知一二。但关于回军山,今人知道的却不多,其实关于它还有很多历史佳话呢。据《康熙朔方广武志》(清俞益谟,高嶷纂修)载,“回军山,又名尖峰山,在城(广武城)西北35里,其高不过里许。昔有西征军士,遇大雪迷道,百无所见,惟有此山一峰独青,望之行4日得还,故名。”据考,这说的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一月,四贝勒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亲率大军分三路进兵青海平定西藏和青海叛乱,其中一路西征队伍在这里遇大雪迷路的事情。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在他流传千古的诗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专家认为该诗中的回乐峰指的就是回军山。也有专家认为,回军山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牛首山。但根据《康熙朔方广武志》及其他史料记载,回军山,在城西北35里,而现在的牛首山在广武城的东边偏南,两种说法在方位上就有明显的分歧。还有史料及民间传说认为,桥山(现在陕西定边,与宁夏盐池东南毗邻)北50里回军山上有“轩辕帝后词”,说是黄帝战胜山戎后携螺祖、女节、姨母、皇娥四姐巡游至此,后人立桐以把之。这是历史上关于回军山为数不多的记载,要说这里的回军山就是现在的牛首山或牛首山尾峰也还勉强说得过。缘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回军山非彼回军山,回军山也非牛首山,只是因名称因袭更迭频繁无从考证,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神秘而已。明嘉靖八年(1529)以兵部尚书总制宁夏军务的王琼也有著名诗作《登广武远眺》,“鸣沙古渡急钲笳,铁骑云屯晓济河。广武人稀非土著,枣园田少尽征科。赫连故垒游麋鹿,元昊遗宫长薜萝。试问守边谁有策?老臣忧国鬓双皤”,其诗不但写出了当时在这里长期征战和屯军守边的辛苦,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广武古城及周边的地理风貌图。而且这一带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羌、鲜卑、党项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狩猎、游牧、耕作。不同时代的游牧先民,为了使游牧、生存、征战的情形永留世间,便在山中适宜于凿刻的坚硬岩石上凿了以人骑和牛羊为主的各种图案,现在就是我们所说的广武岩画。这在今广武乡的口子门、四眼井等地随处可见,从而使得广武这一带更显得瑰丽而神奇。尽管有些岩画在风雨冲蚀下已经模糊不清,但仍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远古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尽显了广武一带悠久的历史以及它文化古城的独特魅力。

人杰地灵

    广武一带历史悠久,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山有水,以牛首山为首的群山四周簇拥,贺兰山余脉尾屏,万里黄河绕城而过,更孕育了它无限的生机和灵气。不但历代文人墨客、军人武将、历史风云人物都曾在这一地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而且还有土生土长的历史名流,更给它增添了无数光彩。

    生于斯长于斯,既是举人,又是武进士的清朝将领俞益谟 (1653-1713)是最让广武人自豪的历史人物之一。康熙年间,他因在各类平叛战争中表现英勇,功勋卓著而屡立战功,屡被康熙皇帝赏赐,先后曾任宁夏提督,广西郁林参将,两江督标中军副将,湖广提督等职。但在康熙四十九年,他因与湖南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赵申乔发生了矛盾,触怒了康熙皇帝,遂被免职,他又回到了故乡广武。在此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整修水利、举办义学、主修乡志等,成了名传千古的历史人物。在明代以前,整个宁夏,因历史沿革变幻不定、战乱频繁及史志人员匮乏等诸多原因,也一直没有自己的地方专志,更别说广武营这个既非郡亦非县的军事堡寨了。但俞益谟撰修的《康熙朔方广武志》。却是宁夏古代唯一的一部地方乡志,深为世人称道。《康熙朔方广武志》翔实地反映了广武的地理风貌和屯田戍守的特点,也对俞氏一门的“文武功德”有详尽的记述,成为我们了解宁夏古代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极有价值的史料之一。俞益谟死后,归葬于宁夏广武营西南3里的荫子山。后来,广武人民为纪念这位将领,还在城内为他建立了牌坊,在牛首山也为他专修了一座“青铜君祠”。

另据《康熙朔方广武志》记载,当时广武一带“兵不骄,民不诈,士气彬雅而耻竞讼。重耕牧,尚质朴,信然诺,有古道存焉”,说明在距今将近400年时,这里民俗淳朴,社会风尚良好,人民勤劳质朴,虽处战乱年代,却仍崇尚、渴望和平,忠、节、义、孝的例子俯拾即是。广武民间还有传说,在明崇祯大旱年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农民起义不断,军队没有军粮,但广武有个叫贺天保的人,把自己全部的粮食捐给了戍守广武的士兵,时任协同游击的庄朝栋还亲自登门拜谢,并为其赠送了“尚义慷慨”的门匾,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足以说明当时军民和睦相处的良好风尚。

今朝辉煌

    广武古城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已走完了它坎坷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其容其貌不复存焉,但其原址所在地广武乡,随着青铜峡的快速发展,已是今非昔比。被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黄河穿越市境,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出行非常便捷,京藏铁路、包兰铁路、大古铁路、109国道穿越市境,市区距宁夏首府银川市57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60公里。尤其自1967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这里就成了银川平原内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东干渠等各大干渠之首。同时,因其具有丰富的土地、水利、电力、矿产、旅游等资源,成为宁夏新兴的工业城市和电力工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宁夏前列。整个青铜峡市,其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远近闻名,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人,每到这里,总能让人产生竞相观赏、流连忘返的感觉。广武,也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类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投资置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在亲自寻访神秘的广武古城时才会发现,不但它神秘的历史让人震撼,而且一路走来,还可以寻访到更多的历史足迹。广武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将永远引人瞩目,这个神奇的古城将永远不会被世人遗忘。

 

原载 20081228《新消息报》“人文地理”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