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典型人物的比较 研究性学习模板
(2013-07-18 09:54:44)
标签:
校园 |
分类: 携手助学 |
鲁迅笔下典型人物的比较
作者姓名 | 姜爱杰 |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8年级 |
主题单元名称 | “走进鲁迅青少年成长之路 |
||
研究性学习名称 |
鲁迅笔下典型人物的比较 |
||
所需时间 | 5课时(课外4课时+课内1课时) | ||
【学习目标】 | |||
一、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 二、社会学科的学习目标: 1.理解鲁迅笔下不同时期的典型文人的生活背景。 2.探讨人们在所受不同教育后的思想态度。 3.学会正确认识人生与知识,发展健康个性。 三、历史学科的学习目标: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
|||
【情境】 | |||
|
|||
【任务】 | |||
|
|||
【过程】 | |||
1.提出本次活动的基本问题“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教师和学生可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 2. 3. 4. 5. 进一步了解人物特征,在归类并对比、类比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每一类人物揭示的当时社会背景与状况,体会鲁迅的思想变化及为唤醒中国人而付出的努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6. 将结论汇总讨论,抒发自己的感受,整理探讨过程,解决疑问并进行反思,将成果以书面形式整理记录。 7. 研究性学习小组将自己的调查、分析过程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派代表进行现场演示。 8. 最后就本次活动,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附件1:过程与研究 前期的收集和整理 首先,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分工收集资料。了解鲁迅的作品。仔细阅读和思考了鲁迅笔下的人物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对研究有所帮助及意义深刻的作品有:《狂人日记》、《伤逝》、《孔已己》、《药》、《白光》等小说。 经过归纳和总结,我们大致把鲁迅的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进行了分类。了解当时人物的一些愚昧思想。每个人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人物挑选了两种类型来进行了细化。 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有关当时社会及鲁迅的生活环境,找一些现在的人们对当时社会的重要评价,都给探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各类人物的特点与比较(一) 时 目 组 主要内容:积极收集关于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的资料,并查找有关《狂人日记》、《伤逝》、《孔已己》、《药》、《白光》等小说,分析其写作背景及顺序,将其中主要人物在已经分类的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中对号入座,探究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他们形成这样的性格等。在这些问题中,经常会有分歧。如“狂人”和孔已己是否为一类发生分歧。最终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分析,热烈讨论,得出答案。至于与这些人物在当时社会属于哪一种人,他们又表现出了什么,作者想通过他们表达什么等,大家各抒己见,从多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结论。 结 下一次主题:继续深化人物特点,挖掘人物本质,感受鲁迅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启迪。 各类人物的特点与比较(二) 时 目 主要内容:将关于几篇小说和小说人物中的五种不同表现的资料与收集的与之对应的社会背景资料相结合,进一步分析他们的特征,并研究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态度等。结合文中内容和社会背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分析各类人物为什么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他们不同的反映揭示了什么社会状况。根据鲁迅先生写作时间及当时社会发生事件的顺序,发现人们是由愚昧、麻木,到觉醒,再到革命的转变。老师说过,鲁迅的小说人物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探求鲁迅的思想变化及探求救国之路的经历,探索国家觉醒的根源。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与见解,加深启迪并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结 下一次主题:回顾探究过程,根据结论与成果进行反思,进一步抒发感想,将成果与感想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结束探究活动。 总结、整理与思考 时 目 主要内容:整理并回顾探究过程,汇集前一阶段的疑问,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讨论,努力自行解决。在一些难点重点上请教有关人员帮助解答。在此基础上,修改补充结论,使之更为完整。然后进行反思,讨论这次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加以改进。回顾结论,引发对鲁迅笔下典型人物的更深体会,了解鲁迅先生探索救国良方之路,探索到中国人民觉醒的过程和根源,发掘小说中蕴含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了解鲁迅先生,激发对鲁迅先生的崇高敬意。最后将结果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 结 |
|||
【评价】 | |||
1.小组人员的每次参与出勤按优良中差评定 2.资料搜集、筛选应用的多寡评定优良中差 3.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及承担任务完成情况按优良中差评定 |
|||
【资源】 | |||
印刷资料:小说《狂人日记》、《伤逝》、《孔已己》、《药》、《白光》等 辅助材料:微机、投影仪、网络 网络资源:http://www2.zz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