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兵家】『善用兵者』怎样做到同舟共济

标签:
宫春涛孙武孙子兵法同舟共济 |
分类: “百家”文章精粹 |
原典
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孙子兵法·九地篇》
释解
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使整个军队上下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一样,这是由于将军队置于不得已的境地而已。
这段文字非常精彩,同时也是成语“同舟共济”的典故之源。
此段开始,孙子提出“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说用兵的人都要像“率然”一样。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常山即河北曲阳的恒山,传说中说这地方有种神蛇。这种蛇有什么特点呢,听它的名字就知道了。
“率然”就是形容动作自如的样子。“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咬你;你如果打蛇的中间,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这蛇首尾相顾,宛转自如,在它身上根本就没有弱点。
接着,孙子话锋一转,就到了应用层面。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用兵可以像这蛇一样没有弱点吗?善于布阵的将才,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前、中、后彼此照应的整体,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曰:可。
孙子自问自答,说:可以。
怎样能做到呢?孙子没有直接说理,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误会千年的“同舟共济”。我们觉得,同舟共济就是要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向前。是这样的吗?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吴人与越人常年不合,谁也看不上谁,但却同船而渡。开始时,他们都不理睬对方。船至河心,遇到大风浪,船随时有可能覆没。这时两国人为救自己,忘记了仇恨,相互救助就如左右手般的和谐,好像一家人一样。全船人的齐心协力,终于安全到达对岸。
由此可见,“同舟共济”本来不是主动的,自发的,而是被逼出来的。
最后,孙子将谜底揭开,如何能做到用兵如“率然”?
答案就是四个字:
不得已也。
在企业管理中,个人和团队执行力差,是困扰每位老板的管理难题;那么,为什么团队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和团队与团队之间会出现相会推诿、扯皮、抱怨、执行力差、不负责任?目标不能达成。
这是管理者的责任,是管理者没有把关联员工或团队放于一个目标下,更没有设置相应比例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将他们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当中。
如何做?我提三条建议:
1、共济---创造战役,培养协同作战能力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一起旅行也好,还是一起创业也罢,人与人之间只有共同经历事情,共同面对挑战,才会熟悉、理解、团结、默契。所以,让团队中不同部门成员能够顾全大局,勇于承担,首先要做的就是主动创造一些战役,让大家有共同作战的体验。
现在非常多新型互联网公司,就打破了原有的死板金字塔型管理模式,用不同的项目串起临时工作组,为任务完成设置明确的目标。
2、同舟---增加接触,相互理解合作价值
让员工去与组织中更多的成员接触,让他们适应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同时工作也变得更加有趣。更重要的是,很多公司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对别人工作性质不理解造成的。
如果员工彼此有畅快沟通的机会,即可最大限度地打开本位主义之墙。比如销售人员可以说清楚自己谈这个单子有多不容易,财务人员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增值税发票不能乱开,双方各退一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工作也就顺利多了。
3、遇风---共担奖惩,设置荣辱与共环境
战争和竞争有一个共同点,目标都是为了获取利益。同样,员工为企业工作,最终的目的也是一样。如果利益的获取与工作的强度质量没有匹配关系,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对工作逐渐失去热情,团队日趋消沉,只剩争权夺利的人做着表面文章。
如果能用绩效方式巧妙将赏罚“二柄”(《韩非子》中的名语)使用起来,不同部门的人共同为结果负责,便可创造一个小环境,迫使他们形成亲密战友关系,建立坚实的团队。
制度执行模型总结
1)共济—创造战役,培养协同作战能力。
2)同舟—增加接触,相互理解合作价值。
3)遇风—共担奖惩,设置荣辱与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