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公益】今日惊蛰,我们该如何守护健康?
标签:
惊蛰 |
节气福利壁纸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年里的第三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惊蛰是唯一用动物来起名字的。
惊蛰节气来自震卦,这一天代表春气大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冬眠,不饮不食也不动弹,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春天渐暖的时候,雷声起,春雷预示着生长的季节开始了。雷对应震卦,震卦与春季一样,五行属木,有生发之象。春雷隐隐,看似惊醒了冬眠的各种虫蚁,其实也是天地阳气复苏,草木、虫蚁都恢复了活力。许多花开,娇艳芬芳,春色满园关不住,正是时也。所以这天才叫惊蛰。这是一个充满动感的节气。
春雷响,万物长。民间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民谚说:“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个时节,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野间、大棚里,处处一派繁忙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

此外,惊蛰节气正处乍暖还寒之际,冷暖空气交替,是阴阳二气交替变化频繁之时,因此在健康养生方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春天是一年之始,年初身体没有调养好,到了年中、年尾就会生病。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气温回暖,阳气渐升,应该早早起来,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节气起居养生的基本原则。
惊蛰养生要顺应天时,使自身的阳气、精神、情志也像现在自然界的万物一般舒展畅达,充满生机。养生重在生发养护阳气,培补正气。
我们根据古人的智慧,把惊蛰起居养生要点总结如下:
调整情绪
惊蛰前后,肝脏当令,木气盛旺,人的肝阳上升,比较易怒,因此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非常关键,不要让无名的怒火烧毁了自己的理智,伤己伤人。此节气适当的郊游,大自然刚刚萌发的新芽、微波荡漾的春水、漫山遍野的新绿和亮丽的野花,都是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好景象。

运动身心
惊蛰时节,生机盎然,人体阳气上升,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
具体来讲,人们不只是简单地动起来,要在早晨多做有助于疏肝养气的拉伸肝胆经络动作。同时与各种运动相结合,如慢跑、打球,以锻炼身体四肢;多下棋、打牌,以锻炼头脑清醒;多唱歌、听音乐,让全身心地动起来。如此,不知不觉间,气血便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身心畅通无碍。
调整饮食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味甘,以养脾气。” 饮食要多甜少酸。
春天对应的是肝,肝火容易妄动,若肝的疏泄机能失调,则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肝脾不调。脾胃是后天之本,故惊蛰时节养生,应注重疏肝行气,调理脾胃,以达肝脾平和之状态。所以,饮食调养既要根据节气变化,考虑每个人的体质,又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此时节可以适当吃梨等甘甜水果以及大枣、锅巴、山药、韭菜、菠菜、荠菜、等温补阳气、抑肝养脾的食物。

春捂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惊蛰后虽气温明显回暖,但阴寒未尽,早晚温差大,所以应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流行疾病的侵扰。
但是,“春捂”并非盲目地多穿衣服,而要“捂”,尤其需要保护这些部位:背、腰、腹、足底,谨防虚穴贼风侵入体内。
清整家居
惊蛰期间,是细菌、虫子、蚊蝇等开始活跃的时候。经过整整一冬,家中堆放杂物、旧物之处难免有各种细菌虫害滋生繁殖。所以,选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与家人一起全面清整家里的卫生,消毒,彻底清理废物。可以用艾草、鼠尾草等将家中的死角熏一熏,清除秽气和阴邪之气,将蛰伏的蚊虫等驱赶干净,保证家里空气清新、干爽。当然,如果能根据每年的天时能量,配合家人的行维能量,适当地调整家中的能量布局则更好。
最后,也是惊蛰养生保健之重中之重:
目前钉冠疫情虽然在中医药的大力治理之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绝大部分城市已经没有新增病例。但是,疫情尚未结束,春季依然是病毒容易滋生蔓延的季节。因此,我们呼吁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务必继续做好防护措施。同时,建议大家除了遵守以上所总结的基本养生原则以外,再次仔细阅读我们之前专门针对钉冠病毒肺炎所给出的中正医学预防及治理秘辛,依照方略平衡和强化体质,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健康。
编辑整理:明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