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9-05-17 16:10:25)
标签:

智易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天性作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宇宙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的身体、直觉、本能里都潜藏着自然宇宙的意志。因为人再怎样高明也还是无法摆脱宇宙自然而独立存在,人类始终是依附于自然而产生、进化。



人的存在状态其实与宇宙中其他物质的存在状态本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时间与空间作用下的能量产物。人类唯一区别于其他物种所具备的特质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思维意识能力。但这只能说是人类的特质,绝不是作为人独立于自然存在的理由。马克思曾经也表达过彻底的人本主义应该是自然主义。他看到了人类从属于自然宇宙的运转中,真正的以人类为中心是需要回归于自然的。


其实我们和一粒尘埃、一座山、一片土,都作为自然界变迁中的产物,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我们的本质可能就是一座有思维意识的高山,一条具有思考能力的鱼,一株有思想的兰草,这便是你我的天性,我们在这个世界所体现的作用价值就在其中。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有疑惑了,人的本质怎么会和一棵植物、一种动物以及其他自然物对等呢?产生疑惑的原因其实在于看待事物的思维和角度,因为有的人看到的鱼就是物质性的鱼,想到的兰草只是实实在在的兰草,一座山仅仅是堆满砂石泥土的山。


而《易经》系统里,物质的构成、形态、表现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水是不是H2O、钻石是不是C12、是原子还是粒子.....这些都不改变万事万物各自的本质作用和能量状态。自然界的物质现象、状态、属性都归类于与之对应的类别系统中,它们在自然中彼此相生相克、协作依存、互根互用,发挥着各自不同的性能与价值,在这中间各自也成就了自己本真的价值。



自知


人类自我探索的过程从胎息中已经萌芽了,而当来临到这个世界的刹那,则是正式开始的仪式。婴儿的灵性是最敏锐的,因为婴儿时期是最接近自然给他的初始状态,这种灵性便是某种内在的精神潜能,它蕴含着不同特质的发展可能性。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西方心理学家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夫妇提出了一个被称作灵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SQ) 的概念,虽然他们的研究是基于大脑构造做出的分析结果,但肯定了人与人的差异体现在天性的根本区别。这些天性会在后天环境(空间)、人为教育(人)、成长阶段(时间)的影响和刺激过程里被激活和显现,而显现的程度深浅取决于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程度。


对于孩童时期的人,基于人的共性,思维意识尚在发展过程中,自我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这时候人为教育的影响便是比重最大的。因此,选择顺应自然天性的教育方式便是至关重要的,智慧的父母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伴随孩子发现并且掌握孩子的天性,便使得孩子获得了自然给予他独有的那份助力,使其天性得到足够的释放,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也会是伴随着自信而深化。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所以,孩童时期的教育应该是围绕人的天性开展的,它是尊重每个不同个体的生命需要,这种需要便是天性,是自然给予的。


《中庸》里开篇就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性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捕捉天性,顺着自然给予我们的天赋方向走下去,而“修道之谓教”则是告诉我们,使人的天性得到展现和施展则是“教”的目的和职责。孔子更讲“因材施教”,其内涵正是在于:教育需要因人的天性本质而采取对应的方式。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因人的天性而变化的,绝不是让人的天性因为教育而被改变。


天性来源于自然的禀赋,也无从改变。如果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势必会挫伤孩子的天性,甚至消减他本应该拥有的某方面的能量优势。因此孩童时期的自我探索和认知需要依靠父母正确的引领和恰当的指导,这样的孩子才会在愉悦与自信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西方,卢梭提出的“天性教育”以及后来衍生的“自然教育”都是在揭示自然天性对于孩童的成长发展的重要,只不过他们只能想到大脑的构造,无法理解天性的根本来源,因此他们在探索孩子的天性时还是只能运用广泛尝试和分析反馈的方式去撞某个大概率事件。


而在东方,在古老却经久时空考验的《易经》系统中,我们找到了自然宇宙自身运转的本质规律,它赋予了世界万物的存在规律,在行维密码里便让我们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本质和独一的本性,让我们明晰自己在自然中的角色和自己真正的价值。


自觉


心智已趋于稳定的成年人,自我认知的能力已经完全获得,不同的可能只是思维的深浅和审视自己是否准确全面。我们可能错过了孩童时期这样一个自我认知的黄金阶段,很多不适合的,甚至消减我们天性的影响已经附着于我们自身,天性也没有得到足够释放,甚至早已被塑造成了不是自己的自己。这样的困惑,无论是茁壮的青年还是而立或不惑的中老年都可能存在。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听过许老师的国学之道就知道“德”这个字的本质含义,它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走。知道了这个字的本质,老子的这句话就很容易明白。只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走,会让我们重归婴儿期的天真,那就是离宇宙自然最近的样子,是让我们释放天性最灵敏的状态。


人类产生于自然之中,我们便具有自然中事物所表现的各种属性和能量状态。易经里的思维讲“类万物之象”,我们从自然来,也因此带有自然的各种信息、属性而存在。当我们学习这些能够真实认知自然、认知自己的思维,我们的困惑和混沌便得到了解脱,同时更看清了自己。这样清晰地自知,尽管不是最佳的人生阶段(我们可能已经错过了太多天性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愉悦),但当你获得它的时候,都是不晚的。当我们能够彻底地自知,随之而来的会是带来真正的自觉。


  

  觉,悟也。


——《说文》


  

  学,觉悟也。


——《说文解字注》



自我觉悟的过程通过学习获得,这也是学习的意义所在。只不过觉悟的真正产生完全取决于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学习的这个状态或者动作的发生。学习知识可以带来觉悟,但是需要高明的思维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仅仅是学习一堆碎片化的知识能为我们带来的,只能是一种自己以为获得觉悟的错觉或者自我安慰。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内涵。


【生命论语】从自知到自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而如果习得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规律和思维,我们便能清晰地领悟自己的本质状态,哪些是自己不足的,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这是一种自发地执行力,从自己的思想意识里产生的自愿,顺着自然留给我们的道路前行,这便是真实的自我觉悟。


这样一部为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我们带来自知与自觉体验的生命论语,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历程收获尽可能充分的本真和本质。


当我们一点点实现了自知到自觉,迎接我们的便是孔子七十岁才获得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个“心”已经是与天、地相通的内心,那个“欲”也已经是与自然规律同息的欲求,这时的随心所欲也自然地不会逾越自然的规则。



文 | 智易 易统博士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联系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