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儒家】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证据确凿!
标签:
新易国学陈婷婷 |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确定以及肯定的优良品质,甚至是办公室里的座右铭,或是微信里旗帜鲜明的个性签名。然而,这句由孔子提出的箴言却被他的传承人孟子给改写成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难不成孟子是在否定先师的观点,公然跟祖师爷叫板?
如此相悖,不得不究其缘由,那我们就回到经典里去看看他们的前因后果吧:

等等,不会是搞错了吧?我们遵循了一辈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孔子竟然说这是“小人”之举?那些做不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反而被孟子说成是“大人”?从古至今是人们把意思搞反了吗?如此颠覆三观,难怪世人总对儒家思想有争议,莫非跟这件事有关?
稍安勿躁,让我们用现代人能听懂的话来翻译一下这两段古汉语吧~
【译文】
孔子说:一言既出掷地有声,必定要严格遵守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即便是傻傻地坚持,也是在遵循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任何人都不例外,这是一个人对自身应有的最起码的要求。此处的“小人”可以看作是指普罗大众,而非卑鄙小人的小人。
孟子说:当一个人身居高位,运筹帷幄,掌管全局之时,要更多地照顾到集体利益。不能为了说到做到而简单粗暴地执行,忽略周边因素的调整,不能固守陈规,更不能一意孤行。应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天时的变化、地利的差异、人和的需求,懂得适时而动,随时而变,与时俱进,做出最适宜的安排。此处的“大人”可以理解为管理者。

往小了说,就像我们教育小孩子,做人不可以撒谎,要诚实,要孩子向我们保证能够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但已经长大成人了的我们清楚地知道,有时你出于要维护别人,有时你想要照顾到对方的感受,有时实话实说会对眼下不利甚至伤害他人……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我们懂得,做人有时不必太过诚实,要会变通,学会善意的谎言也是必备的情商。
往大了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决心研制生产自己的内燃机车,希望时速能保持在100公里/小时。如果不懂得产品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升级更新换代,只想着当年的“言必信,行必果”,坚守住这个速度,一味沉浸在享受着中国铁路1958年“巨龙号”的研究成果中,又怎会创出半个世纪后“和谐号”时速487.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

在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世界运营铁路最高试验速度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今天的中国高铁正在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四十年前的理想曾经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四十年后已然是电梯高铁,冰箱空调……” 老一辈的人应该更加深有体会,眼前的老有所养、四通八达、智能通讯、高端住宅…… 正是一群懂得随时而变,与时俱进,坚持不懈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大人”所为。

然而,虽然对比40年前和今天,成果是可喜的,不过,在这40年的过程当中,那些“大人”又遭遇了多少“小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不同意、不认可呢?是因为小人作怪吗?我想不能这样一概而论,应该说大家角色不同,视角不同,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也就自然不同。
当我们不认同或看不懂眼前的政策调整、管理变革,甚至觉得变来变去很荒唐的时候,心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觉得对方出尔反尔,朝令夕改,不讲诚信?其实,两位老师的这两段话给我们提了个醒,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人都会有多重的角色,时时面临着角色转换。可能你在企业里是被管理者,但是回到家你却是一家之主;可能你在企业里是高层管理人员,但是对于全社会而言,你却只是小小的一份子。

那么作为时而是“小人”,时而又是“大人”的我们,是否可以在频繁的角色转换当中寻找到换位思考的智慧呢?能否在面对看似不符合你个人审美的事物表面,发现其广阔长远并顾全大局的内在意义?要知道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理解是需要智慧的。
通过这番分析,我们已经非常清晰地明白孔孟口中的小人与大人的意思了,他们并不是在特指某一类人,而是在隔空探讨不同社会角色之下的为人之法和处世之道。他们的观点也并不矛盾,而是在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告诉后人,既要要求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又要在处于管理角色的时候考虑到整体性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及时升级补丁,优化方案,不被陈词滥调所束缚,“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一切讲求合宜适度。
陈婷婷老师
新易国际核心成员
京博商校儒家教研组组长
《儒家执行力之道》系统老师
《儒家与和谐家庭之道》系统老师
拥有十年国内外企业高层管理经验,对企业综合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打造高效团队等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陈老师以对儒家四书五经深入的解读,正本清源,纠正了许多学术界多年来的误区,破译了经典中无数不曾被人发现的奥秘,独创《你根本不知道的儒家》系列课程,颠覆以往人们错误的认知。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联系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