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禁奥”引发的思考

标签:
均衡发展普通人替代品辅导班尖儿 |
分类: “百家”文章精粹 |
据媒体报道:继去年对“奥数”痛下措施整顿后,近日,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奥数”与入学挂钩的,要严肃追究校长责任。
其实,对教育界来说,“禁奥”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发布禁令,规定奥赛成绩不得与中小学招生挂钩。之后,各地不断出台“禁奥”政策。
然而,诸多禁令不仅没能禁止奥数,反而让它越来越“疯狂”。
比如2009年的成都,下决心要“干掉奥数”,下达的禁令包括“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将被开除”,“招生看奥数,校长将被免职”等多条,被称为史上最强“禁奥风暴”。
但是,四年后的今天,奥数并没有因为这次“风暴”而开始降温,反而在很多地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每一次的禁奥行动几乎都以“死灰复燃”告终。
为什么本来只适用于少数学有余力且有数学天赋的孩子的东西,却成了折磨绝大多数孩子的工具,而且呈现越来越疯狂的局面呢?
奥数是半个世纪前被华罗庚先生带到中国的,1956年,在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下,举行了首次中学生数学竞赛。后来随着“数学竞赛也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应运而生。随后,这样的政策出台了: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五个学科的高中竞赛中取得名次的学生可以免试上大学。同样的逻辑,小学的竞赛优胜者,可以保送上好的初中,初中的竞赛优胜者可以保送到重点高中。
由此,奥数开始变味了。到1998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奥数”大张旗鼓地扮演起了选拔人才的角色,愈发火爆起来。2005年,北京出现了4万小学生报考“迎春杯”的盛大场面,当年年初,北京市叫停了该杯赛,并通报各区县教委,要求停止各类奥数辅导班和竞赛。
但是,选拔没有停止,竞赛就一定不会停息。果然,“迎春杯”被禁不久,就变换了名称,与华罗庚杯、走美杯、希望杯一起成为与“小升初”挂钩的最著名的赛事,成绩靠前的孩子被众多名校瓜分。
奥数已经不再是奥数本身,而是异化为名校“掐尖儿”的工具。因此,每一次的“禁奥”行动几乎都以“死灰复燃”告终。
奥数热的背后是“小升初”择校热,而在择校寻租严重的北京,奥数成了“草根”一族们用来博弈的工具。在“小升初”诸多路径中,“条子生”、“共建生”、“捐资助学”拼的不是“权”就是“钱”,而对广大没权、没钱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唯一能拼的就是“孩子”,因此,“奥数”成了摆在广大“草根”面前还算“公平”的道路。
所以说,问题的关键是择校而非奥数。在择校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禁止奥数,表面上是在治理择校乱象,但根源没有消失,必然会有相应的替代品。很多地方都说取消奥数和升学挂钩,但变相的挂钩比比皆是。而择校乱象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比如,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师资配备、资金等教育资源,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差别在逐渐拉大,从而导致普通中学生源、师资、教学效果、社会信誉越来越差,恶性循环致使这些学校出现严重生存危机。
而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尚贤”所引起。在古代,“尚贤”本意是指推崇贤人的意思,贤人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荣誉等方便都受到优待,那么很多人就会想办法成为贤人。在这里,“尚贤”可以引申为当今社会过分的推崇重点学校,家长为使孩子考上重点学校,想尽办法,这样的局面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公平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要想解决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借鉴道家的智慧。老子在《道德经》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即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才是根本之道。
具体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以北京市为例):
1、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取消各市级、区级重点中学的等级评判制度,从而树立各个学校在地位上平等的观念,也就是说全市范围内没有重点和普通学校的区别。
2、对全市的教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重点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环节。
3、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政策,保证弱校附近的优质生源不流失。
如此,让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均衡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从而无需择校,更不会为了择校而苦读奥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