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大揭秘
(2011-06-24 17:38:44)
标签:
黄公望中国《富春山居图》元四家台北故宫博物院杂谈 |
许文胜老师口述:离明整理
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6月起在台北故宫登场。
此画作是中国十大传世之作之一。画的创作者是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公望。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善画山水,推‘元四家’之首,终年八十六岁。
此画真是有其独特之处。一幅《富春山居图》由于历史传承的问题,被分为两段。其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揭秘其作品的身世,更重要的是其内含的中国文化的“易”思维。
1.作品经历奇异,一波三折,极富有传奇色彩。《富春山居图》曾成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收藏,但董晚年时又将其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到清顺治年间,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而吴洪裕晚年病危之时想效仿唐太宗把其带到来生去,而就在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将投入火中的画救了出来,并以偷梁换柱的方法用另外一幅画救下了《富春山居图》。但救下画作已被烧出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至此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2.画作本身的价值及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
这幅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其黄公望到了他寿命将尽的时候才用一生积累的能量开始创作出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画的主题是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秀丽景色,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代邹之麟说这件绘画长卷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叙》相提并论,“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董其昌认为“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
3.画作者是一代大家,生前就名声显赫。
黄公望是“元四家”之一,与其他三位王蒙、倪瓒、吴镇成为元代画的杰出代表。在元代,黄公望的画名很高,当时著名文人的诗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画。“元四家”之一倪云林《题黄子久画》说:“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之秀润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敛衽无间言者。”
至明代,黄公望又被列为“元四大家”之一。至董其昌、陈继儒,又把“元四大家”中的赵孟頫去掉,换上倪云林,谓:“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黄公望遂为“元四大家”之首。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富春山居图》的意境,更集中表现了《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公望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人。他在当年就四方游历,结朋交友。他不但工诗词、擅曲令、精小楷、善吹笛,可以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同时,他还练道家功,对道教尤其痴迷。他有时还用易经占卜,预测。所以,实际上黄公是一位懂易理与易术的大家。从其画的风格与表现意境可以感受到整幅作品对易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充分体现。画中阳的技法“实”、“亮”、“明”、“深”、“开”与阴的“虚“、“黑”、“暗”、“浅”、“闭”的相结合,将远山、近山、树木、河流、云雾布局在一方画布中。同时将人的精神与生命的气韵寓于江南的山水之间,体现了“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之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