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从成功走向衰败的奥秘
(2009-01-07 19:51:35)
标签:
百家讲坛成君忆郭敬明低谷易中天于丹水煮三国袁阔成杂谈 |
分类: 三人一席谈精粹 |
1、百家讲坛辉煌成功背后的真相
“百家讲坛”说它是娱乐节目,确实开始觉得有些不恭,但是它确实有一些娱乐性,但是这个娱乐性在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核上弄了一个外包装。这里头有一些商业的基因,“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的商业是做得特别成功,真的不能把它单纯的叫一个文化栏目,它所有的操作基本上都是商业化的,比如说它具备了商业性推广,所谓的商业推广就是有平台,这个平台是别人不能企及的,就是CCTV,在这个平台上想去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商业推广有了。此外,它制造了良好的产品,看似是讲课,实际就是一堆产品不断的宣扬“百家讲坛”的品牌。
另外有了推广以后,还有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就是老师讲完课以后的衍生产品。好像“百家讲坛”这个商业模式里少了一个东西,少了一个叫做客户服务或者是售后服务。这个它没有。导致后来的很多人都会出现了一定的质疑,不管是学术质疑还是节目的质疑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百家讲坛”总体走过了7年,7年咱们在《易经》里为“艮卦”,是整个一个轮回,走到7年走成这样,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也算比较正常。
“百家讲坛”成功于娱乐方面,但是衰败也在娱乐方面。对“百家讲坛”坦诚的讲,有很大的好感,但是我发现对它的名称与内容上有点不太切合实际。“百家讲坛”,这个“讲”是怎么写?一个“言”字旁边一个“井”字,在古代,这个讲必须得通过你的理念说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能被别人打倒,不能被质疑,所以我们叫讲师、讲学,“言”字是说,这个“井”字来源于咱们的九宫格,所讲的意思是一个完善,就是你说的东西要把这九宫全部包含到,实际上“百家讲坛”不用说了,坛是一个高高的筑台,祭祀用的东西,这么高的概念当中,叫这个名字,现在的节目这个商业产品有点承受不住,因为里头不是讲坛的概念,“百家讲坛”可能定位一个说法比较好,叫“百家书场”比较合适,因为实际上你发现“百家讲坛”的最大成功性,一说讲坛都是学术,这个学术说实话没有什么人看,因为所谓的很多学术界讲的东西咱们往往把学术界跟另外一个词联系在一起,哪个词?叫“晦涩”。
所以在这里“百家讲坛”的最大的优点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相对简单化,这是它一个成功的地方。但是它的弱点也出现了,这个弱点就是专业程度不高,开始看几期,出了副产品之后出事了,因为副产品光在这儿讲,讲完就过去了,严谨不严谨另说了,但是要是出了书就瞎了,有人字斟句酌就说不对,它的荣誉度就失去了。
实际上“百家讲坛”是有很大的创新的,自此这种创新之后,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自然就受欢迎,为什么后来就差点,其实也跟老师的表达和他的方式和一些选题有很大的关系。就像评书,实际上评书要对讲的书进行置评,大街上听的那个是说书,那不是评书,我觉得真正定位好的是易中天真正做到了讲评书,三国评书,但是咱们理解的评书不是那个意思,等于它把一个历史的学术和半学术跟说书结合了,中间再用他的价值观一评,这叫阴阳交互,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式交合在一起了。综上我觉得,他们的成功主要是一种交合。
2、百家讲坛衰败的根本原因
从2006年辉煌了以后,现在发现一个最严峻的问题,不管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最开始起的题目挺好的,但是最后经过热炒之后做成一个学术的权威了,这个问题就出来了,“百家讲坛”少了一个环节,“百家讲坛”就是百家争鸣,你可以请于丹,你也可以请易中天,其实你应该请什么?易中天品三国,你应该再请一个成君忆品三国,这两个三国可以对立,它品出的思想是对立的,让大家建立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有不同的模式去看不同的问题。
具体可以这么操作,老易讲过了,成君忆大家也看过了,我们就以三国为中心,今天专门请袁阔成老先生,来讲讲你所理解的赤壁之战,当然了张纪中他们也请来,吴宇森也请过来。
而且袁阔成老先生的观点是中性的,不带有个人的思维观体系的。刚才讲的非常好,至少它的商业模式少了一块,它只讲了一家,这一家是当然被攻击的。
对于我们整个大众百姓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体系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哲学,你能够把哲学讲得更为简单化、通俗化让大家能够理解,但是你看历史就是不同的角度,现在主要是集中在这儿,包括讲了各种小说,现在小说也来了,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它的层次感不是太强,比较乱。要不你就一个季度是一个概念,那个季度是另一个概念,他没有层次感,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一个,后天来一个,而且因为那个成功了,所有的人都仿照你,女讲师一定是于丹,男讲师一定是易中天,但是实际上要是复制的东西就是没有价值的,“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够到今天开始火起来不就是因为有创新吗?但是我觉得它现在的创新就等于在不断的复制而不是真正的在这之上创新。
3、将百家讲坛进行到底的拯救之道
做什么产品都是一样,就那两个,一个是时尚,另外一个就是经典。你把经典的东西做时尚了,把时尚的东西做经典了。
很多人说自己是专家,其实坦诚的说,他的层次一点儿都不高,他的水平一点儿都不高,真正高的专家是把任何高的东西用最简单的语言,让一个初中生、小学生全能听懂一样,就跟孔子讲这么深刻的道理其实都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形势表达出来。
甭管是谁搭台,谁唱戏,文化也好,商业也好,只要把这个模式整对了,把这个模式结合好了,慢慢你会发现谁都不会为它寒心,谁都愿意为它多付出一份力量,作为消费者是最终受益者。
如果真要想操作的话,国内现在我们就可以学湖南卫视的一些操作方法,别说央视就是老大如何。过去说玩文化谁玩得最好呢?是各种各样的书院,白鹿书院,那些机构又是一个很好的机构,又在做学术传播,又在形成自己的一套学术体系,同时又非常非常有影响,还非常非常赚钱。
当然“百家讲坛”再努力的方向就是应该真正把思维再提高,“百家讲坛”应该在这方面提高,而所谓的学术界应该真正把自身所研究的东西能不能落地,为什么说中国的很多东西落不了地,就是因为它只是在玄之又玄的层面应用,他没有落到实处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各方面。至少于丹悟了点《论语》,人家能够指导点东西,易中天也能够指导点东西,我觉得这一点已经很成功了。
本文观点出自许文胜、孙虹钢,张劲东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