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对许老师的支持,由于许老师工作繁忙,以下文章均由许老师口述,由辰阳代笔——
贝塔斯曼衰败的真正原因
贝塔斯曼于今年7月31日之前就要全部撤出中国了,这个消息让大家觉得有些可惜,但从各大媒体、报刊上的分析来看,好似“贝塔斯曼之死”是有征兆在先的,是“按部就班”的。对这件事,媒体、报纸、报刊已经分析的很是渗透了,而且算是面面俱到了。而本人对“贝塔斯曼之死”的事件,也有些想法,我是这样分析的。
1995年贝塔斯曼正式进入中国,通过合资的方式,在上海成立了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和贝塔斯曼书友会,以会员制并通过给入会的人员邮寄购书手册的方式,吸引了30万人注册会员。当年辰阳本人也是贝塔斯曼的会员之一呢,那时学生的我收到贝塔斯曼的购书画册,觉得是既新鲜又好玩,这是一种在中国从没有过的购书方式,那时中国还是处在去图书大厦买书的阶段,连网购还没有的时期。就在那时,大多数中国会员凭借新鲜的购书方式加上画册上许多新鲜有趣的书籍,和可以打折的信息,当上了贝塔斯曼的忠诚会员。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加上贝塔斯曼会员强制型购书的方式,让大多数会员开始厌烦。直到1999年当当网的正式开通,新的网络购书方式加上便利的配送形式和低廉的价格,大家渐渐离开了贝塔斯曼,之后又碰到一些如中国新政策的出台等等,多方面的原因相继导致贝塔斯曼的发展,直至现在。。。。。。
我们看贝塔斯曼无论是从运营模式上,还是从营销策略上,或者是组织内部结构上,更或者之后与中国政府政策的协调关系上讲,我们发现贝塔斯曼都忘了一个关乎于集团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品牌管理!
品牌的概念是客户所认同的不是产品物质本身的东西,而是一种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从书面表达上讲品牌是消费者生活中通过认知、体验、信任、感受、建立关系,并占得一席之地的产品,是消费者感受产品的总和。如果企业能做到把你的品牌形象融入到客户的内心深处,不仅仅只让客户对你的产品有认知度,关键在于让客户能对企业有更深刻的好感,其实说白了,品牌的管理重点就是在于如何让管理你和客户直接的感情。
那为什么说贝塔斯曼在品牌管理上有失误呢?很简单,贝塔斯曼没有管理好它与客户之间的感情。第一,起初贝塔斯曼选择了继承在欧洲书店运作方式会员制的形式加于中国读者身上,刚开始也许中国读者还会捧场,毕竟新鲜有趣,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强制购买方式变遭到非议,毕竟中国读者不喜欢强卖强买的手段,造成了大批读者对贝塔斯曼的反感;第二,继而贝塔斯曼终于按耐不住最后选择了家乐福开实体连锁店,辰阳本人也去过贝塔斯曼的实体店,但是总的感觉书籍太少,突出主题的、特色的书不多,而且和当当、卓越价格比较不是让人很满意,而且家乐福本身也卖书,并且毕竟是超市感觉里面人多吵杂,总的来看贝塔斯曼在里面就像是一个卖书的小铺,并没有突出这个来自欧洲大陆书老大的特点。贝塔斯曼的牌子在这里不仅仅没有在顾客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没有在顾客心中树立贝塔斯曼这个品牌的真正形象;第三,贝塔斯曼感觉离中国人太远!刚才讲到了,品牌就是让消费者在生活中能够认知、体验、信任、感受等等的在感情上的一个认识。而贝塔斯曼进入中国这么多年来,做了那些真正亲近中国消费者的事情呢,让中国消费者亲身感受贝塔斯曼的与众不同呢?当然也许有,不过大家可能都很快就忘记了或者根本不记得。品牌能量包含了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气度,并且也是信仰的一种表现,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人的不同,那么自然贝塔斯曼的品牌信仰也会有中国人不同,那么当你踏上中国的这片土地时,你要发展要生存要能够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话,就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的理清你的品牌概念!如果还在独树一帜的把你西方信仰的文化灌输到中国人的心中,那么我相信,这个品牌毕竟要失败,就像贝塔斯曼一样!
说道品牌能量我想到了贝塔斯曼的logo,“贝塔斯曼”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而且标示为蓝色,从易经的角度讲,走的是风水涣卦。涣,坎下巽上,涣卦代表涣散、民心背反,涣散远离之意。今年又是坎卦年,所以更加重了贝塔斯曼能量的消弱。同时,当初贝塔斯曼带着西方经营理念不远来到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发展着,从阴阳的角度讲,贝塔斯曼代表了阴,而中国消费者们惯有的生活方式理念代表了阳,经过时间的磨练,阳能的力量持续强大,而阴能的力量不断被削弱,所以阳克阴,贝塔斯曼的经营方式最终是不能适应中国的,所以贝塔斯曼的离开是最后的结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