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周礼》所说:“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由此即有所谓的说法“《易》在早先的时候,共有三种不同的系统,但是到了后来,《连山》、《归藏》相继或亡或失,仅《周易》传世,所以《周易》就成为《易经》的代名”。直至当代,某些所谓的易学专家,直接谈到“《周易》就是《易经》”。
在经过深入研究和长期论证以后,则不难发现,这些都是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或者说不同领域研究者对于《易经》的偏颇理解,可以说这种对于《易经》的理解都限定在特别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都是某种非常片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加以修正。
那么《易经》的内容应该有什么呢?它实际上包含了那些知识体系呢?
下面,就请大家追寻着历史的路线,让我们带您进入真正的《易》的世界。
第一节《易经》的三大部分
《易经》是研究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规律的学问。通过《易经》的这一定义不难发现,《易经》是对各个学科都具有依据或指导性质的基础理论,究其内容,它不是单单指一本书籍或者几本著作,而是一个复杂、庞大而又完备的智慧学术系统。
在继承和总结前人先哲的智慧成果,发展和创新现代精英的思想理论,我们可以作出整体的论证,将《易经》的内容定义划分为三大部分:
先天易 后天易 阴阳易
看到后面这个图,在字体使用、排列方法和书写顺序上面跟我们日常所习惯的大相径庭,大家可能会有点不太适应,或者说莫名其妙,甚至以为是错误的排列。其实,我们是要在这里引领大家进行优秀的字体类型、排版格式与阅读方式的训练,那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正体字、竖版排列和从右向左的书写顺序。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应用“竖版”和“正体字”的,只是到了近代才被改为“横版”和“简体字”。这两种版式和字体,各有特色,但比较之下,我们还是不难发现,“竖版”和“正体字”的更加优异之处。
正体字,也称繁体字,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字体,表意明确,字形美观,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底蕴最直观、最基础的表现形式。可是在历经了所谓“改良”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简体字。
固然,简体字便于书写,结构简单,但恶劣的结果又是什么呢?以前的“親”人,变成了现在的“亲”人,连“見”面的机会都没有了,还叫什么“亲”人啊?以前的“愛”人,变成了现在的“爱”人,连“心”都不要了,还拿什么“爱”?最终就都成朋友了,这还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如此情形,不胜枚举啊!
竖版,是从上往下、从右向左排列,以供阅读的版式构型。
相对横版而言,竖版的优势在于“使阅读者更有益于左右脑的用脑平衡,从而获得更高的阅读质量”。因为进行横版阅读,是脑部或眼部的左右摆动,而进行竖版阅读,则是脑部或眼部的上下摆动,显而易见,对于左右脑的支配和使用上,竖版更加科学,更具优势。
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这个经济发达的民族有着非常聪明的行为方式,那就是对于世界各国各地文化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他们最擅长的进步法则。当然,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日本可以说更是大面积的筛选吸收、改良发展。这其中,在于文字方面,日本就至今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竖版”文字排列方式,其意义可见一斑。
中国传统文化,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圣人先哲的伟大思维和高妙学问,我们要拯救和恢复中国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关于民族文化的载体(即文字)的相关特性,这是我们作为后世子孙继承和发扬祖先遗产所要迈出的第一步。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附录的两个部分,《周易》与《易传》的原文,都按照竖版的格式进行排列,以使得大家更好地体会其优秀之处。
http://upload.blog.daqi.com/uploadnew/2007-04-16/11767094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