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周刊的内页照片..在我们公司顶楼所拍摄的..)
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很久没有更换文章了...这次更换的文章是发表于这期(2009.4.7)《TVBS周刊》的专栏文章「我的老灵魂之华山篇」,该期周刊除了这篇文章外,还有一篇关于我近况的一些专访。因为自己对文化性的议题一直很感兴趣,所以将来我会在《TVBS周刊》陆续发表如「我的老灵魂之华山篇」等与文化观察相关的散文。
什么是文化呢?《维基百科》上对于「文化」的解释如下:「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其实何谓「文化」呢?一言以敝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试想我们传统文化上所衍生出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怎么英翻中呢?因为翻译后,方块汉字在诗词上的对仗、音律与韵脚的独特美感尽失,不止诗词无从百分百原味的翻译,像台湾布袋戏里的戏文对白、传统道教的符咒签诗,甚至门上的对联与横匾也是无从原汁原味的翻译,一旦翻译了必然会流失一些只有本民族才能心领神会的传统原义,所以各别不同文化的独特与珍贵性也在于此。换句话说,主观上的文化差异是客观上比对出来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一种民族、一种语言、一种建筑形式、一种风俗,一种价值观,那就没有所谓的本文定义中的「文化」了,因为没有跟你完全相异的文化存在,你要怎么证明自己的独特性呢?也无法论证你自身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在那里?
因为根本没有其它标的物(不同民族)跟你不同,你如何去比对与突显本民族的文字、绘画、音乐、建筑与其它艺术创作有何美学上的独特价值,也因此多元文化是相当重要的,它让这个世界更丰富,更多采多姿。

我的老灵魂之华山篇
文/ 方文山
去年十月中旬因参与电影短片的拍摄,来到位于北市八德路旁的「华山创意文化园区」取景,这里所指的华山不是陜西的华山,当然更不是金庸小说里的华山派,可能很多人不晓得其名字的由来,之所以命名为华山,是因为当初这个区域在日据时代的行政区为「桦山町」,而「桦山」名称乃取自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的名字,光复后,北市市政府再将「桦山」改名为「华山」,并沿用至今。华山园区前身为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所附设的「台北酒工厂」,现阶段园内大多数建物均为1930左右起造,距今80年左右,虽说建物本身的年代不足百年,但台北市这类老旧建物相当稀少,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区域的建筑群更为罕见,因此华山园区的存在更显其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倾向与偏好,我本身的美学基调是属于老灵魂色块,带有某种泛黄照片的色泽。所谓老灵魂指的是体内对怀旧事物有股莫名强烈的爱好,不过这个解释是我对老灵魂这个词自己所下的注脚啦!人有人的气质,建物本身也有建物的气质,所谓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的谈吐教养,以及外型打扮给予外界的综合观感,那么华山这里的建物又有何特殊气质呢?华山的建物对我而言透露出一股属于末代贵族的气质,虽然家道中落了,不再养尊处优了,但仍给予人一种有教养,受过良好教育的感觉。
现今城市中到处矗立的那些钢骨结构、玻璃帷幕的新式大楼,其光滑的地板冰冷的玻璃、格式统一的磁砖,以及建物外观整齐的垂直与水平线,对我而言根本就是一栋栋缺乏表情,毫无情绪,完全没有个人独特气质的建筑。相较之下华山的建筑群则显得细致、灵巧,感情丰富的多。那里的建物有各式各样的山墙、不同形式的弧拱窗、廊柱、屋瓦、洗石子窗棂,以及建物与建物间的水平装饰带等。自己真的很喜欢华山这个地方的景观气质,那地方相对于台北市区而言是另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块不同质感的建筑区域。那里的一砖一瓦,因为斑驳,显得会呼吸,那里的一草一木,因为凌乱,而显得有生命力。墙壁上攀爬着藤蔓植物,墙角阴暗处滋长青苔,建物本身会自然的老旧风化,就像人的皮肤会自然衰老,头发会斑白一样,这里的建物历经风吹雨打,见证过台北这座城市的历史演变,是座会呼吸,有表情,而且有故事可以说的建筑群。人有人自己的记忆,城市也有属于城市的记忆,「华山园区」这块区域是属于台北某个成长阶段的共同记忆,有空的话不妨亲自去华山走走,相信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原来台北市还有这么一块有人文气质的地方!
(摘录自TVBS杂志2009年4月7日专栏)





(以上照片为华山各个区块的特色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