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北大附中,在昨天,度过了她50周岁的生日。
这次校庆办得很隆重,校友回来得很多,把操场、篮球场、小花园挤得满满的。校庆组织得很有想法,有诸多亮点,我会慢慢介绍。北大附的校庆总是有深深的文化气息,回来一趟,不会觉得只是忙忙碌碌走了一个过场,而是能留下许多回忆,许多不平凡的回忆。
我很有幸,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到了校庆之中。但是我真的非常惭愧,并没有早些加入他们的准备工作。校友会有很多前辈,提前了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甚至几年,一直扎在附中,在为这次校庆做着准备。下面的这幅照片墙,就是工作人员调集三万多校友资料,并一张一张扫到电脑里,绘制而成的。
http://s3/middle/4c1f6790t9206dd90f242&690
这次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操场两边的校友墙,因为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那年的校友墙上找到旧照。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每一年的年份都是用照片拼起来的,照片就来源于当届学生的大头照。
http://s1/middle/4c1f6790t9206989b3240&690
我是05年从北大附中毕业的,我们那届正赶上扩招,是人数最多的一届,有八百多人,19个班。所以我们这届,照片也分外拥挤。
http://s16/middle/4c1f6790t9206b045817f&690
我还是很快地找到了自己,并在照片旁边签上了我的名字。能看出哪个是我吗?
http://s14/middle/4c1f6790t920696a3928d&690
为这次校庆,校友可以预定校庆戒指,就是下面这样的,印章上刻的是自己的名字,指环上会写清几几届多少班,挺有意义的。我知道晚了,所以没有及时预定,校庆当天就没有拿到我的戒指。照片里的戒指是现任校长的,为了照相,我们偷偷拿出来的。嘘,不要告诉他!
http://s6/middle/4c1f6790t92069acfa925&690
见到了很多老师,激动得不得了。下面这个是李世民老师,高一的时候教我语文。最左边的是文科班同学张媛,最右边的是三年的同学,庞祁。
http://s3/middle/4c1f6790t9206d9094142&690
这个是齐敏老师,高一没分班的时候就是我班主任,高二我去文科班了,还是我班主任,高三又分班,依旧班主任。。。于是也是她教了我三年的英语。
http://s15/middle/4c1f6790t9206b83ab1be&690
下面这个是林新民老师,我的语文老师。高二的时候,发现我酷爱老舍,就在学校组织老师看《茶馆》的时候,给了我一张票,我至今都能记得那张票是在首都剧场的什么位置。
http://s9/middle/4c1f6790t9206b9f521f8&690
下面这俩是我高一的同学:任硕仪和杨超。
http://s11/middle/4c1f6790t9206b76502fa&690
下面这个是我们文科班部分女生和年级主任马慨的合影。左起:霍泥芳、刘舒翼、李镭、庞祁、马慨、韩熙、陈依、王青。
http://s14/middle/4c1f6790t9206dae2543d&690
下面这个是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冯佳媛和我,自拍无极限。
http://s6/middle/4c1f6790t7500c1d7aa15&690
这是我在附中门口买的小熊,穿着和我们当年一个颜色的校服。它屁股下面的书,是签到的时候发的。这本书,是派克兰帝的CEO----我们校友赞助出的。
http://s6/middle/4c1f6790t7500c1ee8ee5&690
由于明天一早要赶飞机,文章写得过于仓促了,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我对附中的感情。这次见到好多老校友,70年代的、80年代的,清华北大等等名校的毕业生,现在是各种领域的精英,他们对附中,感觉跟我们又不一样。他们在附中的时候,周围尽是菜地、屠宰场,楼是老的,什么都是老的。现在回到附中,有的人是来找回忆的,却只看到新起的高楼,不免黯然神伤。这不,前不久因为拆除老校门,多少校友奋起抗议,只为保留那一点“附中原来的面貌”。为了照顾老校友,附中特地在校园里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老校门。附中的硬件设施在变得更加优越,更加高科技,更加舒适,更加便捷。然而不管怎么变,附中的那种精神都不会跑偏。
我在老校友身上看到了一种热情,一种执着,一种潇洒,一种坚持。这次来参加校庆,我受到了他们的感染,我也希望,自己能将这种“附中精神”继续传承。我看到这些前辈,跟他们聊天,跟他们共事,听他们的经历,我总感到自惭形秽。就拿校庆这件事来说,可能我们仅仅是用一种普通的心态来做,而他们,是用心在做,用生命在做。也许这也是80后90后和60后70后的区别,我不知道,但是,经过这次,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要求。
感谢附中50周年校庆,感谢老校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