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援志愿者心理援助及自助简易指南

(2008-05-24 16:23:21)
标签:

地震

教育

心理援助

自助

分类: 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

【IACMSP四川“512”灾后心理援助小组系列资料】

 

救援志愿者心理援助及自助简易指南

 

 

感谢您! 救援志愿者。在如此大的灾难中,与灾区同胞在一起。

四川512震灾,五万多人遇难,二十多万人失踪,噩耗震撼着全球的华人同胞,

 

感谢您,热心参与此次救灾的行列。在众人的努力与协助下,将能实现重建家园的愿望。救灾的行列中,您可能看到受灾的同胞,为此次的灾难感到震惊不已;为未来的生活感到惶恐不安;为亲友的伤亡感到罪恶、哀痛。看到他们处在生活的危机当中,也许您想帮忙却不知如何是好,也许您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但想再做更多的了解。

 

我们提供一些简便的方式,期待对您在帮助需要帮忙的人们时,会有所帮助

 

——用心倾听他的心声

 

找个时间、地点,让他能安全、自在的表达出震灾后的内心感觉。

 

借着目光的注视与恰当的姿势、动作,表达出您愿意接纳他,愿意听他说话。

 

谈话时要专心,不要一边谈话一边忙着其它事情,也尽可能不要被其它事打断。

 

要有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谈,尽量不打断他的话,让他体会到您的全心接纳。

 

适当地问他一些简短的问题,可以帮助您更了解他的问题或想法。

 

尽量使用开放式问句,例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可以说说看你的想法……”、“你觉得对你最困难的是……”。

 

注意对方言语和非语言讯息(例如眼神、音调及肢体动作等)的表达。

 

在灾难后,灾民有时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救灾人员。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尽量不要激动或生气,心情激动也容易让自己误会对方的意思。请尊重且接受灾民的情绪感受,并给予支持。

 

——陪伴他一起解决问题

 

试着与受灾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协助他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先将心力及资源用在解决较重要的问题上。

 

协助他了解问题与资源,避免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当的期待。

 

协助他寻找资源或援助,来帮忙解决问题。

 

协助他设定可以帮助他回复正常生活的具体目标,而且想出立即可以做到的行动步骤。

 

当他实际采取行动解决时,立即给予鼓励与肯定。 

 

辛苦您了! 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

 

面对震灾的惨状,骇人的景观或听闻,以及救灾工作的过度负荷与不顺利,甚至危及个人生命财产的损伤。这些沉重的压力,均会冲击着您的身心状态,造成许多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您可能会有下列的反应

 

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产生生理上的不舒服(例如:做恶梦、晕眩、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

 

注意力无法集中以及记忆力减退。

 

对于眼前所见的感到麻木、没有感觉。

 

担心害怕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因为救灾不顺而感到难过、精疲力竭,甚至生气、愤怒。

 

过度地为受灾者的惨痛遭遇而感到悲伤、忧郁。

 

觉得自己救灾工作做得不好,而有罪恶感或觉得对不起灾民。

 

喝酒、抽烟或吃药的量比平时多很多。

 

事实上,目睹这样严重的灾变,这些反应均是短暂的正常反应。它需要时间来抚平,让您恢复平常的生活。但您也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加快让自己恢复元气。

 

——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

 

诉说您自己所有的感觉均是正常的,在离开救灾工作岗位之前,适时地将这些感觉和救灾经验,与其它的救灾伙伴分享。

 

留意自己与伙伴是否过份疲惫,请给您自己适时的放松休息与睡眠。

 

必须有定时定量的饮食,即使您不太想吃东西。

 

虽然情况急困,但是请您尽量让自己休息时的环境保持安静、舒服、自在。

 

多给予自己及周围的亲友鼓励,相互加油、打气。在已经做了的工作上继续加上有利的作法,而避免批评自己或其它伙伴的救灾工作。

 

肯定自己与工作伙伴在任何微小工作上的好的改变,并乐观地期待未来愿景。

 

有困难时,不要犹豫向伙伴们提出,并接受他人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请注意:若长时间(三至六个月)您的心情依旧无法平复,这时您需要专业心理卫生师的帮忙。

 

华西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8-85421991 / 028-85536265

 

成都市精神卫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8-87577510

 

 

(邓明昱博士,杨明磊博士,根据台湾大学921灾后和纽约大学911灾后心理援助资料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