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博士在“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启动仪式上讲演,左二为国家艾滋病防治宣传员濮存昕
艾滋病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总顾问、美国协调员
邓明昱博士(Dr. Mingyu Deng)
艾滋病,当今世界的瘟疫,疫风席卷全球。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迄今已26年。在艾滋病传播的历程中,可以算是一段血与泪交织而成的历史。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6年11月21日联合发布《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有43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人数已达3950万人,其中230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据中国卫生部2006年11月22日通报:“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0667例;死亡12464例”。这真是人类的大敌啊!
中国国内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是198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被确诊的一个阿根廷籍华人。1986年,浙江省四个血友病病人被当地卫生防疫站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HIV),感染的原因均是注射了外国进口的凝血因子。据中国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1988年,中国发现的HIV感染者每年只有一到几十例,而发病者更是寥寥。那些感染者的身份,绝大部分是国外打工者,劳务输出者和一些海员。当时,中国医学界对艾滋病很不了解,许多医生连AIDS这个词都不明白是什么。那时候,整个社会,包括卫生行政部门,都把艾滋病当作“舶来品”。
20年前(1986年),我还是北京医科大学高等医学院校助教师资班(研究生班)的一名学生,有幸聆听全世界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的美国医学专家来北医作学术报告。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凭着自己的录音带、凭着断断续续的英文笔记、凭着会后与美国专家结结巴巴的英语对话,居然把这个英文报告整理成一篇中文—“美国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发表在1986年第5期的《国外学者来华报告》杂志上。文章对艾滋病的由来、命名、传播途径、死亡原因和当时有限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后来,很多医生都说,他们看了这篇文章后,才了解了艾滋病的来龙去脉。
1987-1988年,我为10多家医学科普报章杂志撰写了介绍艾滋病的文章,让民众了解艾滋病的常识。当时,就艾滋病而言,中国几乎还是一片净土。但作为一位医学和性学专业人员,我已深感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也预感到艾滋病不会远离中国。
从1985年到1988年的四年时间,学术界后来称为“艾滋病在中国的传入期”。国家当时颁布实施了《检疫法》,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
1989年10月,云南省卫生防疫部门在中缅边境检测发现了146名HIV感染者。感染的原因则是静脉注射毒品。而当年卫生部统计发现171位HIV感染者。
从1989年到1994年,中国每年都会发现几百例的HIV感染者,中国国内的艾滋病状况,进入了学术界后来称为的“艾滋病在中国的扩散期”
1995年,据中国卫生部的统计显示,HIV的感染者人数从之前的几百例突增至1567例。这些感染者中,有相当数量来自河南部分农村在1995年以前的卖血人群。
2004年2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至2003年底,中国共检测发现HIV感染者21691人,艾滋病发病人数是6120人。
2003年12月1日,中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报告称,中国目前有HIV感染者约84万,艾滋病病人约8万。其中感染者的数字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零点六,位居亚洲第二。此前,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中国企业高层论坛上透露,从1985年至今,中国累积HIV感染者有100万,其中一部分已经死亡。
中国性病与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原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司长戴志澄教授在2004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从1995年直到现在,应该说,我们国家的艾滋病感染和发病形势,都处在增长期,有些省份,甚至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中国,从艾滋病的“净土”演变为艾滋病感染和发病的增长期,血和泪的历史啊!
198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并确定其每年的主题。号召各国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
1988年主题:“全球共赴,征服者有期”(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1989年主题:“青年和艾滋病”(Youth and
AIDS)
1990年主题:“妇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
1991年主题:“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2年主题:“全社会的责任”(A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3年主题:“时不待我、行动起来”(Time
to Act)
1994年主题:“家庭与艾滋病”(AIDS and the
Family)
1995年主题:“共享权益,同担责任”(Shared
Rights,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1996年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希望”(One World, One
Hope)
1997年主题:“艾滋病与儿童”(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8年主题:“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主力军”(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9年主题:“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
Live!)
2000年主题:“男士责无旁贷”(Men make a
difference)
2001年主题:“你我同参与”(I CARE,DO
YOU?)
2002、2003年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 and Let
Live)
2004年主题:“关注姐妹们”(women and
girls)
2005、2006年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Stop AIDS, Keep
the Promise)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抗击艾滋病,全球总动员!中国的政府和人民,责无旁贷!
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组织的“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简称“青艾工程”),是要充分发挥慈善机制、教育系统、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资源,通过积极募集资金与物质等方式,把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关科研成果,以编印教材或相关读本、培训师资、指导开展课堂或专题教学活动扥方式介绍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开展大面积、规模化、系统化的艾滋病防治教育。青艾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帮助中国的一万所初中、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院校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同时为艾滋病患儿、艾滋孤儿提供生活、学习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救助。欢迎全球华人支持和参与。青艾工程网站:http://www.apepcy.or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