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上)

标签:
江西行小记古书院之首 |
分类: 掠影--我的随笔 |
白鹿洞书院(上)
说白鹿洞书院,就要说唐代诗人李渤。李渤年少时与兄长在庐山脚下读书,曾养了一只白鹿,并常与白鹿一起出游,所以,时人称他白鹿先生,称他读书的地方为白鹿洞。传说中不大一样,说伴李渤读书的白鹿不是他养的,而是一只仙兽,因敬仰李渤勤奋好学而主动与他相伴。也有一说,因此地群山环抱如洞而得名。
中国古人的心目中,鹿是美丽、善良的神兽。极其稀少的白鹿,更被看作是祥瑞之兽。年轻的李渤能养只白鹿,可能性恐怕不大,应该是种传说吧。李渤不只是有名的诗人、文学家,还是个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的官员。若干年后到当年读书的地方任江州刺史时,就做过兴修水利等不少利于地方和百姓的事情,九江南湖的一条长堤叫“李公堤”,甘棠湖边一座“思贤桥”,都是百姓纪念他的。名传千载,说明李渤的确是个好官。有一些与好官相关的好的传说,非常正常,许多地方都是这样。
李渤在此读书时不知有没有书院、是不是在书院,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记载。大概可以肯定,当时不叫书院。白鹿洞书院作为书院的历史,有记载的最早可追溯到南唐时,朝庭在这里办“庐山国学”,也叫“白鹿国学”。建立于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的“庐山国学”,有各地来的生徒数百人,与南京国子监同为当时有名的学府。许多学者称其是中国最早的书院,在中国古代书院史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说“庐山国学”与一般的书院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是朝庭办的官学,负责人包括主要的教员都是朝庭任命的。
“庐山国学”培养了不少人才,许多走上仕途。学生们学习很认真很艰苦,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李中是这的学生,公元972年李中赴淦阳任职时回了次“母校”,写了一首诗给昔日同学刘钧。诗曰: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茧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平怜藓深。各历宦途悲聚散,几看时辈或浮沈。再来物景还依旧,风冷松高猿狖吟。李中和刘钧关系很好,存世的诗作中写给他的就有好几首。
已过千年,我们看到的物景,与李中所看到的物景,不知是否“依旧”?小物景肯定不是,大物景则不大好说。比如那云雾缭绕的五老峰和绵延不绝的群峰,流水淙淙的溪涧、葱郁虬劲的山松和自由自在的山风。位于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风景非常幽雅非常秀丽。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人,书院等育人的场所,总选在很静很美的地方。仅仅是环境,就能让求学的学子们染一身清静雅致之气。
7月20日下午,热烈的阳光照耀下,我们走进了白鹿洞书院。我以为到古代书院这样的地方来,最好是清晨或黄昏,阴天或雨后,会多些幽雅氛围,更适合“古”和“书院”。当然,那是在有选择机会的情况下。其实怎么会有那么多机会让你选择呢。白鹿洞书院,久闻大名却从没到过,这次也是路过才有机会得以匆匆一看。所以,即使烈日高照,炎热难当,我依然兴致甚浓。
与想象中的不一样,书院的大门看起来象是一个侧门,而且很小。显得有些小巧的双层飞檐式门楼,门额中间是“白鹿洞书院”白底黑字横额,字为明李梦阳所书。李梦阳是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在文学史、书法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上次在岳麓书院,见其大门,古朴庄重,颇有气势。估计这是后建的,书院以前的大门,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可能早已毁坏了。历史上,白鹿洞书院也多次兴废,受到兵火、火灾等大的破坏也不少。
书院座北朝南,周围是郁郁葱葱的五老峰和后屏山、左翼山、卓尔山,对面一条淙淙山溪,若干四合院式建筑面溪而建。外表看,都是粉墙黛瓦,硬山式屋顶,群山合围中显出许多清雅之气。似乎有不少古建筑,当地朋友说,有些是明清时的建筑,大多后来维修过。
在朋友引导下,我们过一个嵌着“先贤书院”石额匾的门,进入书院的第一个院落。宽敞的两进式庭院,院中有丹桂亭,亭内一石碑,上刻“紫阳手植丹桂”。亭前两株高大的桂花树,传说是紫阳先生(即朱熹)亲手栽种。书院里种桂花树,包含着折桂的意思,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古徽州崇文重教,许多乡村都有书院,书院里均植桂树。雄村村的竹山书院内现在还有二十多株,当年有人考取了举人就在书院内种一株,共有五十多株。
碑廊里有许多碑刻。见6通长230厘米、宽60厘米的石碑,上刻《游白鹿洞歌》,笔力纵横,矫若游龙。据说是明万历年间一个叫紫霞真人的游方道士,游白鹿洞时折蒲而题。又见王阳明先生所撰《修道说》等3通石碑,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自的阳明先生当年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面我们还看见不少碑刻,内容多是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等,有的极具价值。
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立的。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大师朱熹知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并亲自担任洞主,修复书院建筑,制定教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延聘教师,划拨田产,使书院进入鼎盛时期,名震天下。朱熹离开南康后,诸生即为其立生祠,后被朱子坚决要求撤除。现朱子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由南康知府张象文所立。祠内有朱熹自画像、《白鹿洞书院揭示》、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等石刻。朱熹自画像石刻上方,悬康熙御赐“学达性天” 黑底金字横匾。
朱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到岳麓书院与时任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主讲张栻一起会讲论学(即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是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若干年后任湖南安抚使时重整岳麓书院,颁布《朱子书院教条》,使书院再次进入了繁盛时期。
朱子祠西边是报功祠,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是祭祀李渤等有功于白鹿洞书院先贤的祠,现在用作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没进去看。
白鹿洞书院共有五进大的院落,前四进相互间有门相通。整洁的院落内皆有草木花卉,有江南园林清净幽雅的韵味。也许是天气炎热,游人不多,宽敞的院子里愈加幽静。不时看到高大的古树,树冠如盖,走在底下一片荫凉。当地朋友说,以前古树很多,大多数已经被毁,抗战时期被日军损坏最重。
穿过相通的小门,到第二个院落即棂星门院的后进,这里是书院的一个主要建筑,叫礼圣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是祭祀孔子及其门徒和一些儒家先贤的地方。所以,它也是书院内等级最高的建筑,歇山重檐,翼角高翘,气象庄重。当然,远不及我在孔庙见到的大成殿,那殿九脊重檐、黄瓦覆顶、气势恢宏,被称为东方三大殿之一。不过,相似的地方有一些,比如,殿正门上方挂雍正所书“生民未有”蓝底金字匾,孔子像(这里的是孔子行教像)上方挂着康熙所书 “万世师表”黑底金字匾。
孔子行教像前方、殿中两侧有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四圣”线雕石像,殿旁两侧有十二贤(也称十二哲,朱熹列其中)线雕石像。殿内还看到“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据说是朱熹所书。
礼圣殿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继朱熹任的知南康军主持修建,元末被毁。明正德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有记载的最近一次重建,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现在的建筑,不知何时所修。
http://s14/mw690/001oqxJNzy7ewfGmNBjdd&690
http://s3/mw690/001oqxJNzy7ewfHJvyO52&690
http://s1/mw690/001oqxJNzy7ewfJeqFW10&690
http://s11/mw690/001oqxJNzy7ewfL8SLw2a&690
http://s11/mw690/001oqxJNzy7ewfMuM542a&690
http://s14/mw690/001oqxJNzy7ewfNSZo94d&690
http://s6/mw690/001oqxJNzy7ewfPEO6F75&690
http://s10/bmiddle/001oqxJNzy7ewfRAgpXd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