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十三亭

标签:
徽州行记休宁齐云山霞客古道 |
分类: 萍迹--我的杂记 |
http://s9/mw690/001oqxJNgy6RmRzyzJC18&690
九里十三亭
从22岁开始,到54岁去世,用32年的时间,一个人游历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9个省,在大半个中国留下了足迹。这在交通比较发达的今天算不了什么,有钱有闲,坐飞机乘高铁,游遍世界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可那是个生活在明代的人。他有闲,可算不上有钱,只是为了自己“问奇于名山大川”的志向,大半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探幽寻险。为仔细考察所到之处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他基本靠两只脚步行,船也少坐,马也少骑。而且,不管怎样劳累、条件怎样简陋,他都记下当天考察的收获。他记下的文字达240多万字,被人整理、留传至今的40多万字游记,既是珍贵的地理文献,也是难得的文学著作。
这个千古奇人、史上最有名的“驴友”,就是著名旅游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前面用这么长的文字来说他,似乎和题目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这篇文字,写的是他当年登齐云山时走的一条山道。这条登山道现在叫齐云山霞客古道,当地人俗称“九里十三亭”。
徐霞客登过140多座山,其中登过两次以上的山只有浙江天台山、雁荡山和安徽黄山、齐云山四座。他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两次登上齐云山,并写下《游白岳山日记》。第一次上齐云山,逗留了7天,超过随后上黄山游览所用的时间。可见,徐霞客对齐云山非常喜爱。
古称白岳的齐云山丹崖耸翠、风光独特,多奇峰、怪岩、幽洞、曲涧、碧池、飞泉,清乾隆帝曾赞誉它是“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它也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唐朝时道教开始在齐云山活动,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命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来山建醮祈嗣,次年获子,从宫中内库拨银扩建佑圣真武祠并赐名“玄天太素宫”。此后,齐云山道业鼎盛,声名远播,成为江南一大道教活动中心。
我曾三次到齐云山,第一次是去年春天在山下参加第四届黄山油菜花全国摄影大赛开幕式,之后乘车上山看齐云山的总体开发情况;第二次是去年秋天在山下参加首届中国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开幕式,没有上山;第三次是今年3月1日,乘车上山看修复完成后的玄天太素宫。每次都行色匆匆,未能细细走走看看。 3月24日上午,我和倪君、吴君等驱车来到齐云山,这次要徒步走一次霞客古道。
齐云山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可上山,有5条登山古道。《游白岳山日记》里,徐霞客记载了他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游齐云山的情况。他正月26日从休宁到齐云山,“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登山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就这样寥寥几句,讲清了他上山的路线。休宁县、齐云山管委会依此确定,霞客古道就是北面的那条登山古道,就是“九里十三亭”。
先过雄跨横江的登封桥,这是从齐云山镇(原名岩前镇)上齐云山的必经之桥。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长147米,宽8米、高近10米,九孔八墩,全以青石砌成,古朴庄重,气势雄伟。桥北端有一高两米多的石碑,是清代乾隆年间徽州知府为护桥所立禁碑,上刻“严禁推车打晒,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戮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文字简洁,内容具体,意思清楚明白。
走过桥南端的石牌坊,下若干石级进岩脚村。这个不小的古村落,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红砂石板铺就的主路两边全是两三层的徽式楼房。我想,徐霞客说的“岩下”,不是岩前镇就是这个岩脚村。村南见一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上刻“天下第一名山”。牌坊是新立的,原坊已毁于1973年。左前方一座单孔石桥是古物,横在一条水流不大的小溪上,长约3米、面宽约2米,上有“南溪桥”三字。徐霞客二月初二离开齐云山前往黄山,在《游黄山日记》里写道,“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
由此往上便是登山的石级小道。“九里十三亭”的“九里”是指从这里到月华街有9里路,“十三亭”是指这条登山道上有13座古亭。徐霞客说,他从“岩下”到榔梅庵走了8里多,与此相符。九里登山道和十三座亭子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乃是为了方便越来越多上山的香客和游人。徽州的众多古道上都建有亭子,供人歇息和遮风避雨。徐霞客在日记中没有提到十三亭,可能是因为摸黑上山、没有观察清楚,也可能是因为亭子建成时间不长、算不上名胜古迹,便没有记之。
按照记载,十三亭依次是第一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几百年的光阴里,13座古亭均倒塌或被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先后重修了步云亭、登高亭、凌风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和望仙亭。近几年,休宁县加强对齐云山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发,重建了其它几座亭子。
沿着较为平缓的石级上山,两边山坡是树林,还有些小块的茶园。高大挺拔的水杉依然光秃秃的,一些杂木则长出许多新叶。茶树上有一层嫩绿,那是鲜嫩的细芽。石板路一米多宽,红石铺就。管委会许君说,登山道铺的都是红砂石板,齐云山是丹霞地貌、多红砂石,以前筑路等皆就地取石,这些年为了保护山体,不再从山上取石,而是从外地购来。
走数百米,看见一座假双层四角亭,红柱绿瓦,额坊中悬一匾,上书“步云亭”。亭内面积较大,有40多平方米,中为通道,左右两敞间,均设有供人坐的“美人靠”。步云亭是原十三亭中的第二亭,不知为何没有重建第一亭“第一仙关亭”,也不知道第一仙关亭原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许多名山都有叫步云的亭子,大概是过了仙关、开始步向云天的意思吧。
续行200多米,是环峰拱秀亭。该亭为长条形木亭,似廊,内依山势三级渐高,两边有木椅。又上行,路较陡,树也渐密,几棵大树还没长叶,缠绕其上的青藤却生机盎然,直到树顶。路边许多青草、小灌木,一种草上开着一端雪白一端紫红的花。到登高亭,这是座古香古色的单层挑檐六角亭,钢筋水泥结构,面积22平方米。亭子周围有很多松树,枝叶青翠。还有些野山茶树,树皮光滑,枝干弯曲。
中和亭里坐了个70多岁的老人,胸前挂个相机,一问,是上山的。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来过,景色很美,这次又从上海过来看看。中和亭是座四角亭,面积很小,4根木柱撑顶,柱间木板长凳相连。此处地势比较平坦,附近有几间农舍,前面果园里种了不少果树。原来有一座庙,徐霞客当年暮色中登山,即在此庙借了灯笼后继续踏冰前行。
向上一段路较长较陡,见一双层徽派园林式亭阁,名凌风亭。亭边山坡林间有若干翠竹,一对白发老者在以锄挖笋,这时正是挖春笋的好时候。老者手脚利落,在斜坡上行走自如,令人钦佩。一只黑狗蹲在亭口,静静地看着往来的人们。亭四面有墙,内近30平方米,一边为小卖部,卖些饮料之类;一边为供奉关公的庙堂,神龛内是关羽及关平、周仓塑像,龛前石案上有燃着的香烛。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为护法四帅之一。关羽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可见忠、义、仁、智、勇、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路边见不少野樱花树,嫩红色的椭圆形叶子,开了一些小花,更多是粉红的花蕾。朋友说,再过个把星期,它们就应该盛开了,届时粉红的花朵和紫红的芽叶相依相衬,格外明丽。双层六角的瞻敬亭、假双层四角的松月亭,面积都不大。野樱的枝时时伸到石道上来,花怒放时,两座古朴的亭子就掩在花丛之中了。松月亭周身彩色,站在亭内视野开阔,远处连绵的山峰,近处碧绿的横江和江上的登封桥,大片金黄色油菜花围绕的村镇,清晰可见。凌风亭和松月亭之间,原来有一座红砂石岩构建的四柱楼阁式古牌坊,1960年被毁。
山渐高,路渐陡,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凉风拂面,花香扑鼻。红色的野樱初开或含苞待放,几株白色的野樱却开得热闹,繁花满枝,皎洁如云。一两株白玉兰在凋谢,枝上花已不多,树下落英一层。缠在树上的藤蔓姿势优雅,让我想起一支客家的民歌,“入山看到藤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藤缠树,树缠藤,彼此相缠,生动形象,歌唱的是男女间缠缠绵绵的美好爱情。
上山下山的人不少,在古道上行走,既览满山春色,又是极好的户外运动。山行何逍遥,林深气萧爽。中和峰下的海天一望亭单层四角,四面粉墙,东西南北面各有两个扇面形漏窗。八个漏窗是八幅风景画,尤其是面向山下的两幅,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农舍有田园,更加的美。如果是云雾天气,眼前当是茫茫海天一片。
群山苍翠,满目青绿,山上树木众多,有青冈栎、红豆杉、紫楠、枫香、榉树、银杏、香榧等。齐云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丰富,且有很多珍稀名木。迎面走下来几个青年男女,有说有笑,一个姑娘直说空气太新鲜了,深呼吸再深呼吸。又走一段陡路,到云水亭,建筑风格简单,黑匾篆字,拙中见稳。渐入仙关亭一样简朴,面积很小,两边有粉墙,有点象一间以前皖南常见的普通民居小屋。
望仙峰与中和峰之间,是个天然的隘口。两峰对峙,峭壁相夹,如天开一缝,望仙亭雄居顶端,气势雄伟。低处右边石壁上刻着“善田妙果”四字,黄色,不知何人何时所为。由此直上百余级石阶,到亭前。亭高约10米,双层四角,翘角飞檐。底层如宫墙,一大门两小门,大门上端挂“望仙楼”横匾,左右挂“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联。两层面积共约一百多平方米,雕梁画栋,典雅华丽。站在亭上,周围奇峰重峦和月华街、齐云山镇、横江等,尽在眼中。唐寅曾有诗云:“齐云山与碧云齐,四顾青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北雁,只容日月过东西。”望仙亭是原十三亭最后一亭,也是位置最高、气势最大的亭子。
看景致更好的地方是望仙台。从望仙亭右边向上走一会,便是望仙峰东侧的望仙台。传闻道人灵乙在此处成仙驾云而去,其徒天天在这里守望。现在,游人们也常常在此观望,但望的不是神仙而是美丽风景。远望,四周高高低低的峰峦不说,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黄山的莲花、天都等峰。俯瞰则是横江、村落和田野,一派宁静、祥和、优美的田园风光。明礼部右侍郎、徽州休宁人程敏政多次游黄山、白岳,一定欣赏过白岳峰峦叠嶂、危崖峭立、云涌烟逐、变化万千的奇景,所以写下“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
台上有一座双层八角木亭,叫飞云亭。亭于1984年新建,原是座假双层四角铁亭,2009年拆除重建。十几个游人都在亭前看景。天气不是很好,没有看见莲花峰、天都峰,也没有看见白岳飞云、霞气佛光。但是,我们看到了山下河谷里的美妙春色。碧水、青山,黑瓦、白墙,灿烂的金黄菜花,色彩缤纷,交相辉映,春意荡漾。南坑村边,静静地铺着一幅巨大的油菜花太极八卦图,图案精致,线条完美,令人赞叹不已。精于摄影的倪君忙着从不同角度拍摄,连说今天肯定要出“大片”。
这里原本就是一幅巨大的天然太极,元、明著名道士张三丰游历到白岳,识得此山水太极,喜不自禁,后常年往来于武当、白岳之间,长时间在白岳居住、传道,直至在洞天福地祠羽化,葬于祠后洞穴三元岩。洞天福地祠离望仙亭很近,祠已毁,仅剩废墟,三元岩洞穴内张三丰墓仍在。朋友指点着给我介绍,S形的横江是阴阳线,把谷地分为阴阳两部分,横江南面为阴鱼、古村为阳眼,江北面为阳鱼、南面一水塘为阴眼。细看,的确有些形似。阴阳合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罗万象,广大精微。
原十三亭中并无飞云亭。中间也没看见白岳亭,加上第一仙关亭,原十三亭中少了两个。新建的飞云亭不在徐霞客登山的小道上,不应计入十三亭。那么,十三亭现在只有十一座亭子。有人说,九里十三亭应止于望仙亭,霞客古道大概七华里,不到九里却称九里,是因为道教中九为天地之大数。这种说法也有些道理。
穿过望仙亭后基本是下山路,过梦真桥、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岩、雷霆纠罚祠,又过一天门、真仙洞府、二天门、三天门,就到了有“道教第一村”之誉的月华街。进村不远就是明嘉靖年间道士方琼真所建的榔梅庵,徐霞客两次游白岳时皆“入榔梅庵,独卧山房”。榔梅是武当山稀有植物,榔梅果在明代是贡果,方琼真当年从武当山携来两株榔梅并植树建庵。榔梅庵在民国时塌废,现在遗址上新建了一家叫榔梅苑的酒店。
在长不及千米的月华街走了一个来回,中午时分我们又回到望仙亭,从这里乘索道下山。现在上山下山,有索道,有旅游公路,非常方便。几百年里,人们上山多是走霞客古道,古道曾经非常热闹。明清和民国时,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到十月初一举办的香会,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成道日,安徽、江西、浙江等地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山进香。“礼敬会”、“诚敬会”、“百子会”、“曾元会”、“三多会”等香会组织朝山很有声势,身背黄香袋的香客们列队从登封桥出发登山,由霞客古道至月华街,一路乐声和鸣,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史载齐云山最盛时,每天上山的香客和游人达三千多人。
虽然有了索道和旅游公路,古道也不寂寞冷清。经常有体育活动在这里举行,中国安徽齐云山山地越野挑战赛已办过四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有近万人。去年10月25日举办的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国内外参加者就有一万多人。长达12公里的比赛线路中,都包括霞客古道。在第一届中国(黄山)户外评奖大会上,齐云山以绝佳的山水、文化、生态优势和户外运动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绩,被评为年度“最佳户外目的地”。
在古道上行走的,当然更多的是游客和香客。现在每年来齐云山的游客有20多万人,其中不少喜爱登山和运动的人,从古道步行上山。香客也越来越多,近几年四方八邻来山进香的团体就有1000多个,香客六七十万人。虔诚的香客上山,绝大多数是不乘索道、汽车的。
乘索道下山很快,只要十几分钟。站在登封桥下向山上看,只能看到望仙亭,其它亭子都掩在密密的树林中。九里十三亭,树木葱葱、花香阵阵、古风悠悠的山道,风格各异、端庄质朴、玲珑轻巧的亭子,不只把山脚、山腰和山顶连接在一起,更把齐云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古道从远方徐徐而来,又向远方盈盈飘去,如画,亦如歌。
http://s9/bmiddle/001oqxJNgy6RmRHrnU428&690
http://s4/mw690/001oqxJNgy6RmRIspzB43&690
http://s2/mw690/001oqxJNgy6RmRJbo65b1&690
http://s13/mw690/001oqxJNgy6RmRK0cEY5c&690
http://s8/bmiddle/001oqxJNgy6RmRL5owv67&690
http://s15/mw690/001oqxJNgy6RmRMafNk3e&690
http://s5/mw690/001oqxJNgy6RmRPFFuA54&690
http://s5/bmiddle/001oqxJNgy6RmRQBk8cc4&690
http://s8/mw690/001oqxJNgy6RmRS3LCvb7&690
http://s15/bmiddle/001oqxJNgy6RmRXz5gy0e&690
http://s3/bmiddle/001oqxJNgy6RmRYbKz802&690
http://s5/bmiddle/001oqxJNgy6RmRZsYS054&690
http://s13/mw690/001oqxJNgy6RmS0mMVK4c&690
http://s8/mw690/001oqxJNgy6RmS2gPDp37&690
http://s13/mw690/001oqxJNgy6RmS3ZT5Occ&690
http://s15/mw690/001oqxJNgy6RmS4FVvgae&690
http://s5/mw690/001oqxJNgy6RmS5BRmAb4&690
http://s7/mw690/001oqxJNgy6RmS7C8wS96&690
http://s14/mw690/001oqxJNgy6RmS8zTL7ed&690
http://s14/mw690/001oqxJNgy6RmSbGJkN5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