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坝

标签:
徽州行记渔梁坝歙县 |
分类: 萍迹--我的杂记 |
渔梁坝
在渔梁老街和南面的龙井山之间,一座宏伟的石坝横卧在练江之中。这座新安江上游最古老、最大规模的拦水坝,就是我国杰出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渔梁坝。
青石砌成的坝很长,横断面呈不等腰梯形,颇为美观。听了介绍才知道,坝长 143米,底宽27米,顶宽4米。每块青石皆重逾吨。每垒10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石墩钉入(称为元宝钉),条石相互之间则用石银碇榫(燕尾锁)、石键等连接,所以上下左右连为一体,使整个坝体非常牢固。坝面的许多青石,因为数百年的流水冲击,已经坑坑洼洼、凸凹不平。坝下江中的一些岩石,更是被急流击打得峥嵘嶙峋。
坝面南端,由南向北设置三道水门(汇洪道),并渐次增高。这些宽约10米、深约0﹑3米的水门是调节水位的,江水少时从低的水门向下流,江水丰时不仅从三道水门向下流,还会从北边的坝面向下流。现在是水少时节,水从三道水门下流,虽然流量不大,也不太急,哗哗之声却也不小。我们沿偏北的水门往下走,看哗哗下淌的江水,水雪白,不时溅起欢快的浪花。练君说,夏天时水很丰满,水泻如瀑,声音震耳,景象壮观。
渔梁坝始建于隋末唐初,由当时总管歙、宣、杭、饶、婺、睦六州军政的越国公汪华组织修建。汪华是歙县人,文韬武略,忠君爱国,勤政安民,被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不过,汪华组织修筑的渔梁坝不是石构,而是“以木障水”,用木桩等构筑的。人们记住了汪华的这一大功绩。渔梁街忠护庙(也叫九公庙)里,供的就是汪华的九子汪献。
木筑的坝自然经不住江水冲击,自唐至宋,渔梁坝几乎年年要重修。直到南宋嘉定年间,时任徽州知州袁甫、徽州推官赵希愬重新修建时,才改用石筑。精巧的设计和坚硬的石块,使渔梁坝变得坚实牢固。由此看来,渔梁坝最老的石块,到现在有七八百年了。明清时期多次大修,新中国成立后也进行了一次全面修复。渔梁坝的修建水平反映了我国古代修筑水利工程的水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懈探索的精神。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先生评价,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享誉中外的四川成都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最优秀的代表。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年来,渔粱坝也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参观。虽是初冬,仍然有几十个游人在坝上走来走去,看风景,拍照。这里的风景的确不错,江水平缓如镜,群山青中夹彩,古宅错落有致,古街古村宁静。坝上江中泊着些供人乘坐游览的小船,在风中微微摇晃。天气已冷,没有什么生意,主人一概不见,不知去何处了。
我们在坝上走了半个多小时,离开时在“百步石阶”附近看到一座神庙和一头石牛。石牛是镇水的神兽,庙是供神的,均是古物。石砌的神庙建在石台上,面积很小,小到往往被路过的人忽视。门额条石上刻着“神威永镇”,两边条石上刻的五字联字迹不怎么清楚。向里看,没看见什么,只有些残破的痕迹。正好遇一当地老者,他说,里面以前有三尊神像,文革时被砸碎了。问庙建于何时,所供何神,他也说不清楚,说可能是土地爷。我想,供的主神可能是汪华。江南一带百姓自唐以后把汪华作为神供奉,古徽州很多乡村都建有汪华庙。
回到渔梁街上,走一小会见一幢徽派古宅,是崇报祠。进去一看,这是为纪念修建渔梁坝的有功之人而建的,始建的时间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祠为三进三开间两天井,是典型的徽派天井式祠堂。享堂正中悬“崇报立达”匾,内堂正中悬“功垂千秋”匾,皆黑底金字,享堂和内堂的两旁墙壁上挂着汪华、袁甫、赵希愬、张桢、彭泽、陈理、朱廷梅等人的画像和简介,汪华是始建者,其他人都曾主持大规模重修石坝。张桢、彭泽、朱廷梅是明、清时期的徽州知府。“上开三口,以时泄洪”,“凡立十石,中立石柱,左右相维”,就是康熙年间知府朱廷梅主持大修时所为。
崇报祠是近几年重新修复的,厅堂宽敞,庭院中有些花草,非常幽静。里面有几块古碑,如明朝万历年间的“重修渔梁坝提名碑”“严禁货物上坝”碑。内堂左右墙上,还有一些记载重修渔梁坝经过等的碑刻。这些石碑、碑刻,是研究渔梁坝历史的重要实物。
时已正午,渔梁街上行人很少,一些本地人在屋内街边吃饭。往东走,没多远就到了街的东口。站在东口处,我又看了一会练江,此处的江水很浅。下游的紫阳桥我上次看过,桥建于明代,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高大的桥孔是为了方便昔日穿梭往来的船舟。现在,船舟、帆影均无,只是连接练江两岸的一座古桥。渔梁坝已看不见,可我还在想着这坝。
渔梁坝最早的用处是防止水患,后来日渐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刚才在崇报祠内看见一段文字,讲的是坝的独特功能。一是蓄水,为徽州州(府)城百姓提供用水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城内的地下水位。二是调节城内的干湿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利于交通,筑坝截流,使水缓滩平,解决了官商百姓的津渡之难。四是浇灌,使练江上下游上万亩良田旱涝保收。五是军事防御,可作为天然的护城河,等等。这些功能和作用,有些恐怕是最初修坝的汪华等人没有想到的。
我想,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有力促进了徽商和徽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这里是徽州的水上交通要道,是物流转运、货物聚散重地。商人们运往杭州、湖州、嘉兴等地的货物,要从坝上转到坝下运出;要运往屯溪、休宁、黟县等地的货物,则要从坝下转到坝上运出。当年渔梁坝下的龙船坞一带可以停泊船舟三百余只,可见其盛。渔梁村、渔梁街的形成、繁华,无不依赖于渔梁坝。最能见证徽商兴盛和衰落的,大概也是渔梁坝。
至少徽商强盛的三四百年里,渔梁坝繁忙非常。坝上坝下,船工挑夫白天黑夜在船上装货卸货,多少只船来了,多少只船又走了。多少人来了,多少人又走了。不走的是忙碌和热闹。那么,即使是冬季,当年的渔梁坝也一定繁忙依然,没准因为临近年关还要愈加的忙。特别能吃苦的徽商们,绝对不会因为天气寒冷而把生意放在一边。而且,在船上船下做着力气活的,通常都是那些为了生计而不怕、也不能怕吃苦受累的船工挑夫。
渔梁坝、渔梁街,一段鲜活的历史,几多动人的故事,都被时光淹没,现在只能想象了。
http://s15/bmiddle/001oqxJNgy6OYxWDqMK7e&690
http://s2/mw690/001oqxJNgy6OYxXP5jHd1&690
http://s15/mw690/001oqxJNgy6OYxYTJmK1e&690
http://s5/mw690/001oqxJNgy6OYy0h0mUc4&690
http://s9/mw690/001oqxJNgy6OYy3hkHC48&690
http://s9/bmiddle/001oqxJNgy6OYypIXYx8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