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助跑单脚起跳摸高能力的练习技巧

(2009-08-24 09:49:02)
标签:

杂谈

分类: 体育高考

          提高助跑单脚起跳摸高能力的练习技巧

在运动员选材和体育高考加试中为了测试运动员的爆发力和协调性,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为常见测试项目之一。助跑单脚起跳摸高的测试方法:短距离助跑后,用一只脚作为起跳腿蹬地向上跳起,起跳后空中身体伸展,一只手向上伸,手指尖触摸到的高度为该项成绩。但在训练过程中发现,一些运动员虽然弹跳力很好,但是在进行助跑摸高时,由于动作不协调、技巧掌握不足而导致成绩不太理想。在此,笔者结合多年训练高考运动员的实践体会,总结了如何科学地进行学练此项技术,仅供同仁参考。

  一、助跑单脚起跳摸高的技巧

  1、采用3到5步助跑单脚起跳摸高的方法,一般选择助跑距离5-8米左右。根据个人习惯,选择有力的那条腿为起跳腿。

  2、下一步要选择哪只手来实施摸高,一般是选择异侧(和起跳脚相反的一侧)手,这样可以增加身体的伸展度,并且协调性更好,有利于起跳后摸得更高。

  3、助跑是获得起跳速度的准备阶段,良好的助跑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为了减少助跑开始阶段的紧张程度,便于发挥运动员速度,一般采用站立式逐渐加速法助跑。练习开始前,尽量采用弧线助跑(弧度小于背越式跳高助跑路线),先通过试跑找准助跑的步点和起跳点,然后看准起跳点逐渐加速助跑,助跑过程中动作流畅、有节奏,切记不要迈大步或捣小步从而影响助跑速度。如果起跳点没有找准,可以根据踏跳的准确性将步点做出相应调整。

  4、起跳时,为了将水平动量改为垂直动量,应强调向上跳,而不是向前跳。因此,在助跑的最后一步,身体重心要稍后仰,最后一步的步幅稍小于倒数第二步,降低水平速度的同时做点制动的动作。为了提高地面对人体反作用力,起跳瞬间重心要下降,然后用起跳腿的脚跟先着地,经脚跟传到脚掌、脚尖,快速有力地向上跳起,起跳腿三关节应充分伸直。

  5、起跳过程中,还要注重摆动腿的辅助效果,一般是先屈膝上摆协调用力,再伸直以维持平衡。此外,上肢的用力上摆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加大向上的作用力并且有利于保持上体正直,对完成摸高更有利。在助跑的最后一步,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同时做由后向前上方的摆动,当身体腾起至最高点时,身体(腰腹)舒展,摸高手要尽量上伸,向斜上方触摸标记。

  6、在下落过程中,上体稍前倾,落地时屈膝缓冲,避免受伤 。

  二、学练助跑单脚起跳摸高的建议

  1、每次练习前,要检查场地平整,周围无障碍。运动前一定要养成做好准备活动的习惯。

  2、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近到远(助跑距离),由低到高(触摸高度)进行练习。开始学习时不要追求高度,要让学生先学会动作,体会协调用力。可以从一步或二步助跑开始,逐渐过渡到三步、五步助跑,向上跳的速度由慢到快,关键要多练习、多体会,动作熟练、定型后再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3、为了激发学练兴趣,可以采用趣味练习的方法,例如用手或头触不同高度的悬挂物(球、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练习的初级阶段,为了使助跑准确,提高踏跳效果,可以在起跳点放置助跳板,让学生体会助跑与起跳的感觉,强化练习效果;还可以根据助跑的距离和步数,在场地上设置标记,以检查步点是否准确,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动力定型。

  5、经过系统训练后,可以采用固定的助跑路线和助跑距离,防止测试时由于时间仓促临时测量步点,造成助跑紊乱而影响成绩的稳定发挥。当然,助跑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比赛心理、身体状况、场地、风向、风力等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运动员的步长会发生一定的偏差,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练习时要教会学生调整步点的方法,比赛或测试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调整。

  6、掌握动作技术的技巧是一个方面,只有刻苦训练、夯实基础才能不断提高成绩。在训练课的后半阶段,应该合理安排一些发展下肢力量、弹跳力、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的练习,例如:半蹲蛙跳、收腹跳、挺身跳、单双脚跳台级、跳深、助跑多级跨跳等辅助练习。

  7、练习时应该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并适当安排运动中的休息时间。运动结束后,还要做一些整理活动。如伸展练习,有利于让紧张的肌肉得到缓解,不但可以减轻肌肉酸疼,而且可以预防肌肉拉伤;另外可以自我拍打、按摩身体的疲劳部位,或同伴间做各种抖动肌肉的放松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加快疲劳的恢复。

(已发表 中国学校体育09-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