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欣赏

标签:
钱塘江观潮邮票图稿资料 |
分类: 云林邮趣 |
《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1)——交叉潮
《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1)——一线潮
《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1)——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1)——全套票
《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将于2015年7月1日发行。该套邮票一套三枚,全套面值三元玖角。邮票内容分别为“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邮票规格为50毫米×30毫米,每版18枚(连票),整版尺寸为180毫米×220毫米。另制作四方连邮票折一本。
邮票采用全景式构图的中国画散点透视手法,运用古代宫廷绘画技法,以翔实的地理资料和真实的活动场景为基础,从纵向的角度分别表现了“双龙相扑碰头潮”、“江横白练一线潮”和“惊涛裂岸回头潮”,展现了钱塘江大潮“一潮三看”的奇观。邮票不仅展现了祖国秀美河山,同时体现了“猛进如潮”的时代精神。该套邮票由马飞达设计,河南省邮电印刷厂采用胶雕套印的方式印制。完整细腻的布局、变化灵动的线条,放大镜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广大集邮爱好者奉献了一套别有意境的雕刻邮票。
《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1)——大版张
钱塘江大潮简称钱江潮,又称海宁潮,指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闻名中外。钱塘江大潮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湾口宽度达100千米,向内逐渐变窄,至海宁盐官镇骤缩为3千米,致使潮波能量积聚,潮差增大,又因湾底沙坎堆积,水深急剧变浅而形成涌潮。涌潮来临时,激起高耸的水墙,致使潮头壁立,波涛汹涌,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钱塘观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历经二千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此时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钱塘江沿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处于钱塘江入海口咽喉的盐官古镇(海宁市盐官邮政支局,314411)是首选之地。盐官始建于西汉,因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此设司盐之官而得名。清代中期,由于“海宁陈家”疑案的出现,更使盐官名声显赫。盐官原为海宁州州府,解放后州府迁治硖石。
【大缺口交叉潮】
【盐官一线潮】
盐官钱塘江边观潮公园的占鳌塔是观一线潮的最佳地点。古人把海潮冲毁堤坝认为是海中凶狠的鳌鱼在作怪,为镇服潮神在江边竖起了这座占鳌塔,希望能镇住凶神恶煞的鳌鱼,不再让它兴风作浪。这座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近390多年历史。塔高40米,周围25米,平面呈六边形,外观七层,内为八层,砖身木楼,造型壮丽。
【老盐仓回头潮】
中国邮政于1995年发行TP4《钱江潮》片,图案分别是钱江怒潮、海宁观潮、一线潮、钱江晨曦。2005年香港发行《神州风貌系列第四号——钱塘江潮》小型张,图案为海宁盐官占鳌塔下的一线潮景色。2010年列支敦士登发行“上海世博会”小全张,其中竖式邮票图案采用清代虚谷的钱塘江潮绘画《观潮图》(此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始文字信息来源于胜利油田集邮协会《我爱集邮》网)
2005年香港发行《神州风貌系列第四号——钱塘江潮》小型张
2010年列支敦士登发行“上海世博会”小全张
袁江《观潮图》
谭建丞《浙江潮》(1989年作)
清代虚谷的钱塘江潮绘画《观潮图》(此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