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
离开东平戴村坝的中午,简单吃了中饭,我便从汶上县坐车前往戴村坝分水的下游南旺枢纽所在的南旺镇。南旺镇属于汶上县,而汶上县属于济宁市。此行本想去趟济宁,可实在时间有限,济宁给我的印象,便是大运河现实中能够通航的终点。而汶上县在济宁市的北面,在济宁市以北的运河段便是会通河,这里直通北京,可他早已淤塞。
济宁最有名的景点该是曲阜三孔,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曲阜属于济宁。除了三孔,大名鼎鼎的水泊梁山也在济宁,这让济宁虽然因为大运河成名,被称为运河之都,但真正到这里来的人,几乎都不是为了大运河而来。在大运河山东段的世界遗产点当中,有8个在济宁地区,可这8个点都不在济宁可以通航的河段中,他们都集中在了汶上县西南角的南旺镇中。汶上名不见经传,可他古称中都,算是一座历史名城,他最有名的去处是县内的宝相寺。宝相寺现存有宋代古塔太子灵踪塔,而让其声明大噪的是,这里藏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子,也因为这个舍利子,汶上县被称作了中国佛都。远在二十公里外的南旺枢纽,则不在大多数来汶上县旅游的人的视线之中。再说南旺镇,这里还藏着一处应该很有名的所在,古书记载,蚩尤葬于此地,蚩尤冢便是在南旺湖内。如此一看,从济宁到汶上再到南旺,除了大运河,其实是有很多可以让我分心的内容的。可这次为了首先走访完南旺枢纽,其他这些感兴趣的地方,我竟然一个都没去。
从汶上县汽车站花8块钱坐车去南旺镇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第一天我从东平到汶上后,下午便去跑了趟,到那里后发现这8个遗产点实在相隔甚远,最北面的十里闸和最南面的寺前铺闸相隔有近十公里,关键是镇上交通十分不便利,让我根本无法在一个下午都走完。于是第一天下午回来后,我决定第二天一早再去一趟。就是这样几乎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我把南旺枢纽的所有关键点都去走访了一遍。说实话,花那么多时间,去到一个或许在别人眼中并无审美价值的地方是很枯燥的,连给我带路的师傅也十分不理解我为何大老远跑来看这些。诚然,或许大运河的遗产点,特别是这次山东段的这几处,是我那么多年走到的世界遗产中,最难让人产生审美情怀的。但走完自己的既定目标后,我依旧和去其他地方一样感触良多。
让我那么执着要走完南旺枢纽的原因,可能就是那一句“北南旺,南都江”。南旺枢纽在中国水利史上,是和都江堰齐名的。虽然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而南旺枢纽因为河道淤塞干涸已不具备水利的功效,但其庞大的工程结构和巧妙的设计思维依旧吸引着我要去实地看一看。
南旺这一带曾被称为“运河之脊”,初时我以为此脊乃十分重要的意思,可其实他是说,南旺是整段京杭大运河地势较高的一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其两侧。想来南旺曾属东平郡,东平仍在泰山山系之中,地势自然较高。我曾以为运河该修得大致毫无落差,直到领会运河之脊的意思后,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会通河到此地常常因为水深不够造成船只搁浅。于是永乐迁都之前,为解决此地水深不够的问题,工部尚书宋礼在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下,开始修建南旺枢纽。东平戴村坝便是最初的一环。整个南旺水利枢纽的运作原理很简单。为解决水深问题,那便是要借到充足的水源,于是白英利用汶水地势比运河古道高的优势,在东平建戴村坝分水,挖小汶河引汶水在南旺处入会通河。于是南旺枢纽的主体形成了分水口。在此分水口下游设置柳林闸,常关柳林闸,使此段会通河能蓄水,又在上游设十里闸,常开十里闸,使会通河北段也有充足水量,再在柳林闸下游设寺前鋪闸,以辅助调节水量。诸闸配合使用,在小汶河和会通河边挖南旺湖以及马踏湖等水柜,修徐建口斗门和邢通斗门,以防止涝期水位上涨过快,可放水入水柜,调节小汶河以及运河水位,并可使周围农田利用南旺湖以及马踏湖等水柜中的水灌溉。这一整套调节水位的水利工程,从东平戴村坝始,在南旺枢纽处发挥整个水利工程真正的作用。当了解完整个南旺枢纽的工作原理后,我不禁赞叹古人对治水的巧妙思维,充分利用了疏堵的简单原理,解决了运河之脊的最大难题。
在今天的南旺枢纽遗址上,建起了遗址公园。这个公园应该早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前便建造了很多年,我去的时候感到的是废弃了好多年的破败。说到进遗址公园还有这么一段小插曲。虽说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是汶上县所标明的景点之一,可这里其实却是不对外开放的。大门紧锁,看门的保安大叔说只有领导来了才让进。可我说我是浙江大老远跑来的,只看一看,况且又不收门票,费了半天的口舌,才说动了大叔放我进去。本以为大老远过来真的什么都看不到要回去了,没想到还真进来了。刚还有点成就感的时候,发现遗址公园在边界处的铁栏都有缝可钻,当地人往来自由,辛亏我进来看了一下,不然若真是回去了,事后知道会气吐血吧。
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算是南旺枢纽最有看点的一处所在了吧。据在南旺镇给我带路的大叔说,分水龙王庙的建筑群曾经是他们这个镇上的小学,他们以前都在庙里读书,一个殿一个班级。分水龙王庙最大的龙王殿以及旁边的一些建筑在文革的时候都已经被毁了,现在最大的建筑只剩下禹王殿了。我进到每个殿里看了下,都是空空荡荡的,不知道之前当做小学的时候,这里是否还有佛像。带路大叔说会通河在他们小时候还是有水的,他们经常到河里洗澡。看大叔年纪也是建国以后的事,看来会通河虽可能早已淤塞不能通航,当真正干涸恐怕还只有三十多年吧。分水龙王庙正是建于明永乐年间,南旺枢纽修建之初,历代屡有修缮,也逐渐形成了建筑群的规模。今天龙王殿等主体殿只剩下了残碑和石基底,其他几座留存的建筑已经撑不起当年分水龙王庙气派的场面了。
除了南旺枢纽和分水龙王庙遗址以外的闸口和斗门,都与分水口有几公里的距离,若不是当地人带路,确实不好找。柳林闸和寺前铺闸被铁网围了起来,在原本的石闸基础上已经修缮一新,而十里闸,当地人已在闸基上修了石桥,若无标识碑,却是不起眼到认不出来。邢通斗门就在南旺枢纽遗址公园处,而徐建口斗门在小汶河边,辛亏遇到当地知道此处的老人,不然也绝难找到。两个斗门保留了石基,也做了修葺。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会通河北岸的运河砖砌河堤,河堤上的石砖仔细看,还刻有“弘治拾年造河道官砖”的字样。一路找来,有很多砖认能清楚辨认出这些字迹,看来明朝历代对南旺枢纽还是很重视的。
无论是小汶河还是会通河,在今天,这些运河古道里都长满了杂草,有些河段当地人甚至种上了小树林,可是汶上依旧不那么富裕。自古以来,交通的便利是一方富裕的保障,当年大运河的要塞该在历史上辉煌过,可和大运河另一头的江南水乡相比,这里因为大运河的淤塞也变得无处变通了,这当是断了此地最重要的血脉。在今天,大运河不再是人们运输的首选了,运河边的人们逐渐把他当做了风景,这里的人们也一样,只是这样的风景对于仍需赚钱养家的人们来说,缺乏足够的审美吸引力吧。分水龙王庙成了遗址,南旺枢纽成了遗址,想想,或许许多年后戴村坝也会变成遗址,不敢断言此处是否会因为大运河再次兴盛起来,但曾经伟大的南旺水利枢纽已经随着大运河的功名一起载入了史书,此处该是见证,更当是大运河兴衰的领悟。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