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于斯为盛

(2014-05-05 20:18:18)
标签:

诸暨

斯宅

斯盛居

千柱屋

发祥居

分类: 在浙里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

    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知道诸暨的山里有一个叫斯宅的古村落,当时被他的一张千柱屋的全景照吸引住,于是斯宅便在我的印象里形成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与世隔绝,不太好进入的地方,群山环抱的深处,千柱屋在那边默默守候自己的故事。诸暨对于杭州来说并不太远,但一直怕自己开车去会不太好找,此次五一终于成行,是想找一个人们不太知晓的冷僻的地方,于是这个曾今印象中与世隔绝的地方成为了首选。

    去斯宅的前半程路很平坦,直到到了东白湖,便是到了山区,今天的东白湖变成了一个水库,风光依旧秀丽。东白湖边是东白山,据说东白山有着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海拔有一千四百多米,对于东白湖和东白山,我的确知之甚少,此处风景不错,看来以后可以再专门来一趟。在山路上七转八拐,开了近半小时,终于到了斯宅,群山环绕,小溪流淌,跟我之前的印象越来越接近,而且这里确实人不多,符合我五一假期来这里的初衷。

    车停在了斯宅景区的停车场,后来发现这里离最主要的千柱屋还有很远,着实走了好多路。斯宅的景区不仅仅有千柱屋,还有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笔锋书院等明清古建筑。村里还有些老房子没有介绍,但看上去年代也很久远了。整个斯宅村的房子都分布在溪边,延绵也就两三公里吧,不过因为是上坡,从华国公别墅到千柱屋走了也有半小时了。

    走了没多久,发现一处意外的景致,这里有一座西式建筑风格的小学斯民小学。一看介绍,竟然是百年名校了,门匾的字还是康有为题的,想不到在一个山村之中,竟然有这样一所有名人题字的小学存活了百年。参观了笔锋书院,后来又发现华国公别墅也是私塾,不禁感叹斯宅山村之地,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小小一个人口不多山村,竟然有那么多学校,无怪乎贤人辈出,而那些走出去的人有了资产后,总会回乡为这座小山村添砖加瓦,这其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教育的成功。而发祥居和千柱屋便是这里教育成功的缩影。

    到千柱屋前,首先到了发祥居,其实发祥居,包括另一处上新居,跟千柱屋的建筑类型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规模上没有千柱屋那么大而已,他采用的是两进六院落。但就其保存完整度和主厅堂的木雕上艺术水平来看,与千柱屋乃至华国公别墅是不相上下的。再过去一处上新居便保存得没有那么完好了,现代修缮的痕迹较为明显。

    斯宅的古民居特点当属典型的徽派建筑,但其又有北方院落以及湘南大宅的影子。记得在婺源的思溪延村,就看到过徽派建筑各家各户屋檐相连,下雨在村中窜门都不会淋到雨。而斯宅这里的建筑便是把氏族家的紧密度在建筑上契合在了一起。斯宅,顾名思义便是姓斯家的大宅。而千柱屋又唤作斯盛居,便是取名自“于斯为盛”之句。斯宅古民居建筑群的精华在千柱屋,这也是当年我第一眼看到的那幢房子。说他是一幢房子,可其实他又是一个村落。

    千柱屋的规模比发祥居大,他是两进十院落的建筑群。他是一幢房子,因为他在建筑上十个院落都是连在一起的,外墙也是一整堵,没有任何建筑上的隔离。但在这十个院落中,除了正中间的两个院落是氏族厅堂公用之外。其他八个院落,每个院落四方形四面各有两层楼的三间房。若非大家族,或许这样一个院落,就要住十二户人家,而这八个院落,足足可以住下近百户人,这不是一个村落,又是什么?今天的千柱屋保持着原有的古朴。走堂穿舍,我发现除了主厅堂之外,其他院落的梁栋上并没有太多修饰。现在还住在这里的大多是老人家,连门口收门票的都是老人,想如果这些门票钱是发到这里的居民手里,也是正途,也可聊慰我们打扰的歉意。

    把千柱屋转完,用不了多久,这里除了简单生活着的人们,便是那破败的真实。但我赞赏这种简单和真实,这是大多数粉饰过的精致所没有的纯真。或许现在住在这屋里的人大多数还是姓斯的亲戚,这百年来,他们一定有家长里短的故事,离开这千柱屋,去到远方,然后成功或者失败,又回到这里。这中间没有可歌可泣,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斯氏家族自己的骄傲和悲哀,但好在这里重视着教育,让这里出去的人斯文守礼,满腹经纶,也让留在这里的人懂得自己家族荣耀的珍贵。于是,千柱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直到今天还在对外人讲述着斯氏家族的曾经。想起岳麓书院那副楹联“于斯为盛、惟楚有材”,斯宅虽远在山村,却也深谙成材之道,此是大幸,再过百年之后,这一屋之村,是否还有这重视书卷的传统,我们不得而知了,只希望斯宅的真实能再久一点,而他的故事能勉励更多山里的孩子对知识好学不倦,孜孜以求,这便够了。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2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3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4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5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6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7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8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9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0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1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2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3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4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5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6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7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8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19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20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21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22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23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24
在浙里·斯宅·一屋一村 <wbr>于斯为盛
▲P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