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论诗与礼乐的重要性与“有道则见”
(2018-02-10 08:36:57)
标签:
国学孔子论语 |
分类: 国学研究 |
孔子在本章中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这里的“兴于诗”与《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可以互释,二者都是强调学诗的重要性。诗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用黑格尔的话说,诗在各民族历史上是最早的教师。因此,一个人是否学诗,直接关乎到你是否有文化,你是否与人际交往能力。在中国古代,学诗,意味着你有文化素养,具有审美能力。古代讲究礼乐并重,礼是由内而外,因此外显;音乐是人的内在生命,因此乐主内,人生修炼需要礼乐兼修,内外一致、和谐统一。
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在断句上,比较流行的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根据我们(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也这样认为)的理解,过去这种断句是不符合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思想本质的。笔者认为,过去之所以如此断句,很可能是出于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所谓“愚民统治”的误译。
我们在用人策略方面,正确的做法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也可以用于我们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用人要适才适所,用人不疑,让其有一定的自主性;如果认为这个人还不放心,那么,就要培养他,“使知之”,告诉他怎么做。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评析】
人才评价,以德为先。所以,孔子认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也不应该骄傲自大和吝啬小气。这说明了孔子的人才观特别注重人才的品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
但是,这句话隐藏或者预设了一个前提:在其位,谋其政。实际上,孔子这段话对于我们的人才考核也有参考价值,我们考核一个人,就是看他是否“在其位,谋其政”,是否认真履行了岗位职责。我们目前有多少干部在懒政啊!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又何其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