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仁德与礼乐的关系
(2017-09-12 00:00:07)
标签:
文化孔子论语国学 |
分类: 国学研究 |
【译文】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但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就不符合当时的礼制。
对于孔子维护礼制的观点,很多人也许认为孔子的思想保守,但从社会秩序的建构来看,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在礼制方面确实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国家外交部接待外宾特别是接待外国政要需要特定的高规格的接待仪式,而各省市接待外宾的仪式就不能等同于外交部的接待仪式。
孔子这句话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孔子的伟大深刻之处就在于,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礼乐文化与人的内在仁德的辩证关系。在孔子看来,礼和乐都是人内在的仁德的外在表现。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德,就不可能外显为符合礼制的礼;而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德,也就不可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乐。
实际上,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来看,礼与乐通常的有机结合的,礼是人的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而乐则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如果从内在的仁德来看礼乐,那么,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样,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我们通常讲言为心声,由此而论,我们也可以从孔子这里感悟到礼为心声,乐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