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虽然是著名的教育家,但他也深知识人之难。实际上,天地之大,我们最难以认识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了。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历史表明:无论是知己还是知彼,都是识人,都很不容易。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非常注重教学相长,而教学相长的前提是师生之间能够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因此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但是,孔子通过长期对颜回的了解,逐渐发现颜回并不是他认为的“蠢人”,而是比较内秀、内敛,做人不张扬。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孔子这段话主要讲了考察人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了解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
人生哲学的全部奥妙就在于一个人说什么,怎么说;做什么,怎么做。如果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男朋友撒着娇说:“你真坏,你真坏!”这恰恰说明两个人的关系很亲密;如果两个素有矛盾的人之间对话,一个人说另一个人“你真坏!”就可能是真的的说对方坏。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说什么,而且还要听其怎么说。在言与行的关系上,语言虽然非常重要,但行动比语言更重要。因此,我们了解和判断一个人,不但要看他说什么,怎么说,更要看他做什么,怎么做。行动最能证明自己的心灵、人格和全部主体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