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
(2015-12-14 17:45:15)
标签:
家庭教育人才开发育儿教育 |
分类: 人才开发 |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客观上容易产生对同龄异性的关注和恋爱的感情,甚至产生性的冲动。但是,许多家长担心的孩子早恋问题,往往是被人为地夸大化了。实际上,孩子与同龄的异性之间的交往存在几个阶段:第一,是异性同学之间基于学习或其他活动而进行的一般交往阶段。第二,是由于性格、兴趣等比较相似,可能比较喜欢某个异性。第三,由于喜欢某个异性,而逐渐不自觉地发展为暗恋这个异性。第四,异性之间由于彼此有好感甚至是比较喜欢对方,而逐渐发展为恋爱关系。
所谓早恋,是指未成年人之间的恋爱;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对于异性更多地是停留在前三个阶段,甚至是前两个阶段。
为了预防孩子的早恋,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中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阿奎那把爱美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他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是指女性之美。由此可见,孩子在青春期喜欢与异性交往,这符合人的本性,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成长规律。因此,父母对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要及时进行疏导,而不是堵塞。
第二,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父母一般不要给孩子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而是可以酌情用“交往过密”给与提醒,引导孩子注意“文明交往”,提醒孩子在与异性同学交往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很多孩子对异性的喜欢或爱慕大多是朦朦胧胧的,一般不是谈情说爱。对此,父母正确的做法就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即使孩子开始单相思或者真正开始了早恋,家长也不要惊慌失措,不能用讥讽、责骂和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要听着风就是雨,弄得满城风雨,让孩子感到很难堪。父母可以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懂得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异性同学之间可以建立友谊,但还不是彼此谈情说爱的时候。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与异性之间保持朋友之间的友谊,但这种朋友关系在中小学阶段不应该发展为爱情关系。
第三,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学会初步的生涯设计。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人生处于什么年龄阶段,就应该做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事情;人生处在什么岗位上,就应该做适合这个岗位的工作。比如青少年时期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学业,而学生的身份就必然决定了是以学习为天职的,而不是谈情说爱。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不但没有时间和精力早恋,客观上也没有能力早恋,因为真正的恋爱应该开始于人生的青年期,而不是少年期。
第四,引导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和升华到学习与成才的道路上。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即性本能)升华的说法对家长培养孩子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弗洛伊德认为,生活的艰难给人们带来很多痛苦、失望和难以完成的工作。为了忍受生活,人们一般是通过转移、代替和陶醉作为缓冲的措施。人们还可用力必多的转移和升华来防范痛苦,而艺术就是原欲——力必多的升华。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本能具有很大的能力和活力,它要求满足,要求快乐,因受到现实的压抑而得不到满足,就以乔装打扮的方式,寻求一种代替的对象,以达到代替的满足,这就是力必多的“转移”。如果代替的对象是文化领域较高的目标,即谓“升华”。在他看来,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快乐与科学解决问题或发现真理时一样,这类满足是“高尚的和美好的”。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可以得到启发:青少年精力旺盛,如果能够把精力转移和升华到学习与创造性的各项实践中去,追求内在美,而不是用于减肥,过于追求外在美,就一定能够取得学业的进步。
根据了解,孩子早恋以前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特征,父母应该引起注意:
第一,学习成绩近期突然下降,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容易走神。
第二,突然开始爱打扮,讲究穿衣戴帽,爱照镜子。
第三,在家做作业时坐不住,找借口外出;或者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想心事,有时会走神发呆,思想游离。
第四,情绪不够稳定,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不安。
第五,对描写爱情的小说和影视节目感兴趣。
第六,背着家人偷偷写信和写日记,不让家人看见。
第七,经常接打异性朋友的电话,与异性朋友互相传递纸条或比较“神秘”的信件。
第八,上网时,喜欢与固定的异性朋友经常聊天,或者与一些朋友包括异性网友单独约会,吃饭、逛街、看电影、旅游等。
当然,孩子以上的某些特征不一定就是早恋的信号,但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注意。即使这些信号不是孩子早恋的信号,但也说明孩子的内心世界肯定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父母必须给予积极的关注。
——摘自薛永武《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