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关闭博客是谁的悲哀?

(2009-12-28 09:46:37)
标签:

狮子王

巨象

欢呼声

文人

余秋雨

hyena

文化

分类: 热点话题

余秋雨关闭博客是谁的悲哀?

 

张放

 

 

从网上几个疯狂反对余秋雨的人的耸人听闻的博文题目中获悉,余秋雨关闭了博客!有些不太相信。昨天晚上,上了余的博客,果然如此。

 

面对“暂无博文”的冷漠提醒,令我不禁想起上世纪90年代上映的《狮子王》里的电影情节。我想的,是那群被称作“hyenas”的“豺狗”们的丑恶形象。我知道,一个文化“巨象”,在一群嗜血如命的hyenas的围攻下,已经薨毙。于是,我们听到Hyenas群中,发出了最刺耳、最难听的欢呼声。

 

这个网络世界,好像真的令余秋雨不能受用。因为他太过文绉绉,甚至有些矫情,做作。他不能甚至不知如何面对嗜血如命的hyena们。他只用自己特有的儒雅风范,来捍卫自己。但对于hyena们来说,这几乎就是一个玩笑。

 

于是,他被几乎所有hyena和具有hyena特征的博主们的攻击。关键问题是,他以自己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位的闲散文人自居,甚至有些自傲。这就是他的Achilles’ heel,因为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里,像他这样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文人,想躲开别人的攻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那些hyena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有恃无恐。君不见,这群hyena们什么时候把锋利的爪子伸向那些权归身上?哪怕含沙射影一下都成。这群hyena们最知道谁才是可以招惹,谁才是不能触碰的对象。

 

所以,最让我瞧他不起的,就是这群hyena们。因为他们不能像《狮子王》里的辛巴(狮子王)那样,活得阳光灿烂。但也不能如痛恨狮子王的那个害死狮子王的弟弟Scar一样,活得那么富有阴谋诡计,又阴暗得一塌糊涂。他们只能根据“弟弟”的规则,小心行事,只能看“弟弟”的眼色,决定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只能捡拾“弟弟”和“弟弟”手下扔弃的食物,来给自己充饥,并在充饥之后,大声呼喊,自己已经吃得很饱并且很快乐了。

 

余秋雨,这头“文化巨象”,选择的逃离方式,竟然也是太过文绉绉,甚至有些矫情与做作了。于是,他的这一行动,在hyena们眼中,又成了一个巨大玩笑,他自己成了网络笑柄。

 

我们再没有机会第一时间读余秋雨了,hyena们笑了。因为他们不关注余秋雨写了什么,他们只关注有没有得罪了“弟弟”。我们也没有机会欣赏余秋雨的毛笔字了,可hyena们则认为,那又算个什么东西呢,他们只关注余秋雨是真的从网络上消失还是另有打算。我们更没有机会读其《天下学宫》和《丛林边的那一家》这样高屋建瓴的议论文化的文章了,至少不能免费阅读了。可是,hyena们却还活着,而且还在那网络里继续寡廉鲜耻地活着,并且继续发出刺耳、难听的欢呼声。

 

一个讲述文化的“巨象”,一个能“游刃有余又毫无斧凿痕迹地讲述整个中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文化带给其真实感受与独特体验”的文人,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关了博客。一个“笔端流淌出的文字,不仅仅给人以美感,更因其中极强的逻辑性,而使读者一步步地跟随,走向文章最后,并长长地舒口气,赞叹不已”的文人,就这样在一片刺耳与难听的欢呼声中,悄悄地离开了网络,离开了我们。一个“或多或少地染上‘余秋雨式’逻辑色彩,但这种逻辑在其大文化容量基础上,产生巨大磁力,将其认为重要的全部细节、全部主干等,都转给读者……使我们思考,让我们回味,令我们一步三叹,时时有顿开茅塞之感”的文人,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我们。而我们耳边听到的,却依旧是那最刺耳、最难听的欢呼声,怎不让人悲从中来。

 

这种状况,可能就是目前中国文人所必须面临的。实际上,之前就已经有文人采取了这种方式,离开了网络,离开了我们,也离开了能发出最刺耳、最难听的欢呼声的hyena们。

 

什么时候“弟弟”能被辛巴的小儿子彻底打败呢?因为只有那样,hyena们才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但生活不是电影,网络更不是《狮子王》结尾所描述的美好情形。这一点,hyena们心中十分清楚,所以,目前他们生活得最好,尽管他们发声时,最刺耳,也最难听。

 

但Who care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