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南京!南京》失实之处

标签:
南京大屠杀约翰·拉贝杂谈 |
分类: 热点话题 |
再评《南京!南京》失实之处
张放
再有几天的工夫,就可以到大电影院看德国人拍摄的名为《拉贝日记》的电影了,很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居然也是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而且档期拍得如此近,倒可以令国人在比较后,看出两位导演技艺的高下。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一个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纳粹党员勇敢地冲了出来,并用自己的“特权”建立起一个安全区。也正是在这里,他拯救了25万(有历史资料说是20万)之众的中国人。无论怎么样,当历史陈述到此时,约翰·拉贝都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人物,也因此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能忽视,更不能错过。
但在《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对于拉贝的基本外型塑造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南京,南京》的导演口口声声说对历史负责,却对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的外型及年龄的处理上,十分草率,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尊重历史事实。
拉贝出生于1882年年底。26岁时他来到中国,担任西门子公司的代理。1937年,当日本人对南京开始屠城时,他时年55岁。而在《南京,南京》里面,却找了一个年过70的老人(此演员出生于1938年,今年已经71岁)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55岁与71岁的差别,是巨大的。一个是中年底线,另个则已经是个老人了。就单凭这一点,我就非常不佩服《南京,南京》的导演。难道你花了四年的时间(言外之意,就是如何仔细周到呗)拍摄出来的电影,竟然连个55岁的德国人都没有找到?
这并不是吹毛求疵。我以为,这种处理是滑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尊重历史的与不负责任的。如果说范伟扮演的那个秘书角色,多几岁,少几岁,甚至多十几岁少二十岁,都无关紧要,甚至把这个秘书的角色改成一个女的来担任,都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拯救了二十几万中国人生命的拉贝先生,其重要性自不代言。怎么能这样冒失地将其年龄增大到70岁上呢?
德国导演轻松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而且德国导演还不仅仅追求年龄上的相似,甚至从外型上也尽量找跟约翰·拉贝真人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演员来担纲。德国导演也与《南京,南京》导演一样,是70后生人,却能从最细微的地方尊重历史,他挑选了一个1957出生的人来出演此角色,1957年到今年是53岁。也就是说,上下不差两岁。这是观众可以接受的事情。
约翰·拉贝本人
《拉贝日记》剧照
《拉贝日记》里的约翰·拉贝的扮演者(53岁)
《南京,南京》里的约翰·拉贝扮演者
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大导演S·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之作《辛德勒名单》。那个扮演Oskar Schinder的Liam Neeson从很多方面,就与原型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包括最重要的年龄上的相似。
可能《南京,南京》的导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电影上映日期,竟然与《拉贝日记》的上映日期,有某种冲突?而且,问题是,4月下旬,又从德国传来消息,《拉贝日记》已经获得德国电影奖的四项提名与两项获奖(我是根据美国imdb电影权威网站所透露的消息为准)。也就是说,当我们刚刚看完这部《南京,南京》影片之后没几天,就要看另外一部也是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了。而且,是获奖的德国影片。那么,突然间,冒出来一个年龄上才50多岁的约翰·拉贝,人们会不禁问道,怎么两个导演会安排一个中年人另外一个老年人扮演此角色呢?哪一个才更接近历史真相呢?
实际上,年龄问题真的是《南京,南京》中最没劲最细小的问题。但即便这样,导演都没有好好地尊重历史,还何谈其他。现在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请问,连年龄都弄得如此不尊重历史的导演,让我如何相信你说的其他的话里,真元素多还是假的多呢?
其实我早就已经发现,一些70后的电影与电视导演们最擅长的,好像不是尊重历史,而更是商业炒作。有人甚至会动用一些所谓的朋友关系,在网络上撰文捧场。进一万步说,假设真拍出了如《辛德勒名单》那样好的电影的话,捧场宣传都可以被人接受。但对这样问题多多的电影,进行甚至有些无耻的肉麻的而且有些无厘头的吹捧,就很让人感到反感。甚而还有人竟然没看此片,就蛊惑人心地写道,要为这位导演鼓掌五分钟。这就更让人感到恶心。毕竟你这拍摄出来的不是娱乐喜剧片,采取这样的方式,更让人感到不齿。
所谓问题多多,我已经在上一篇的文章里写得十分清楚。有兴趣的人可以仔细去看,看我说的对还是不对。“《<南京,南京>竟令我中途愤然离场》”说心里话,这部影片已经让其变成了2009年的电影鸡肋。还是那句话:假如没有“南京大屠杀”作为大背景的话,还会有什么人能看得懂其整个故事情节吗?
我不得不提醒的是,历史终归还是历史,反映历史题材的影片,第一条,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这其中就包括年龄这种最简单的事实。然而,也正是从这么简单的问题上看开去,就能发现,该导演宣称其花四年多“心血”打造的电影,在我的眼中,连几个小时都不用,就已经看出太多穿帮之处,而且破绽百出。年龄问题不过是其中最小的问题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