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殓师》比国产电影更有深度

标签:
影评入殓师国产电影日本电影文化 |
分类: 东西文化 |
日本《入殓师》比国产电影更有深度
2008年的中国电影:后半部十分矫情的《梅兰芳》,让人乐翻天的《非诚勿扰》等。可就是缺少基于对人生命运等主题意义的思考的影片。说得难听点,就跟整个社会环境一样,只图一感官上的乐儿,别的一概免谈。
但人毕竟是人,毕竟有人的基本属性,毕竟不是动物,毕竟在图一乐儿之后,还会时不时地想到自己与动物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究竟有多大。日本电影《入殓师》可以说就是一部讲述人与动物有重大区别的电影。也因此,其思想深度远远高于2008年国产的那几部影片。
昨天深夜,终于有机会观看了这部被日本人评为“2008年最佳影片”的《入殓师》。真是一部十分温柔的电影。首先,影片导演十分沉着,显示出处理此类影片的超级功夫。剧本写得十分流畅,没有让人一眼就看出来的破绽。演员在表演方面,也显得十分得体,不多也不少。几乎每个场景都凸显导演的认真与投入,而且每个场景都与影片主题有绝对天然的关联。
那么,整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故事呢?一个大提琴师自己举债购买了一把价值千万日元的专业级的大提琴。可就在这时,整个乐团宣布解散。大提琴师陷入生活窘境。也正是如此,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根本就不适合以拉大提琴为生。带着老婆(由我最喜爱的日本演员广末凉子出演),他回到了乡下老爸留下的房子里继续生活。也就是在这时,他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聘信息。一下子,他发现了一个可能很赚钱的工作。马上去应聘,结果发现是帮助 “入殓”的职业。也就是说,按日本人的习俗要求,是以公开方式为死者最后擦拭一次身体,为死者穿上最得体的服装,并帮助死者摆出一种特有的身体姿态,总之,就是让死者以一种十分体面的姿态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中去”。
从表面意义上说,这部影片的情节十分简单,但在观看时,却被电影中的某种说不出来的气氛所控制,被一种一定想看到最后的感觉所支配。当一幕幕的生死场面出现在眼前时,人们不得不思考起那永远不变的人生主题:生、死、爱。而正是这一点贯穿了整部电影,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大提琴师老婆的后来怀孕,预示着生,而大提琴师整天就是在与死打交道。他的老板则是因为对自己故去的老婆的爱,开始从事这一入殓师职业。
所以,当有一年过圣诞节时,大提琴师为老板和唯一的同事演奏起《圣母颂》时,一定会有很多观众会眼噙泪水。但故事到此并没有说完。最让人动容的一幕,也是最后一幕,就是这位入殓师给离开自己30多年,刚刚死去的父亲做擦拭换衣的场面,的确让我完全不能自己,父子之间的误会解除了,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父子之间的不能被割断的亲情与爱,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交流。父子之间的人间里最后一次沟通,是以儿子泪留满面,父亲静静地躺在那里,手中握着只有他们俩才能领悟的一颗石头而完成。
电影十分安静地演完了。但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巨大,因为人的灵魂再一次得到净化。
可以说,我本人十分喜欢看日本电影。日本人对生与死的探究有些近乎痴迷。这部电影中,生死问题再一次得到了展现。只不过,这一次它得到了更广范围内的观众们的认可。它不仅仅赢得了日本2008年最佳电影的称号,而且获得了奥斯卡评选人的认可。
观毕,我又找到今年奥斯卡颁奖晚会,找到最佳外语片奖颁奖时刻。听着那个日本导演说的几乎没有人听得太懂的两句半英语,但没有人不对他们表示出不敬。他们得到了整个剧场里的人们的掌声,他们得到了世界级的电影大奖的认可。他们令奥斯卡继续有信誉,奥斯卡也因为他们的存在,继续扮演着让中国导演感到渺小却又不服不愤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