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了,春晚?

(2008-02-07 01:02:00)
标签:

春晚

审美疲劳

杂谈

分类: 热点话题

别了,春晚?

 

张放

 

 

春晚导演看了我这个题目,一定非常不悦。凭什么我们那么大阵仗的演职人员卖那么大的力气,为大家送上那么“精彩”的春晚,却不一定得到那么大的好?甚至连句好听的话都没有了吗?

 

是的,是没有什么太好听的话了。

 

因为我已经看春晚看了近二十年,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基本上能从上个节目猜出下一个节目是什么的水平上了。比如,看到新疆的那位长得像阿里巴巴的歌手出来一唱,我就知道下一个节目一定是与蒙古族有关了,接下来就一定会出现已经很苍老的才旦赞美西藏了。再接下来,就一定会是什么集体大舞蹈,由为数众多的不知名演员穿上各民族服装在电视机前一顿乱蹦乱跳了事。音乐弄得响些,热闹些,带些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即可。

 

因为我已经看春晚看了近二十年,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知道,开始时,一定是众人舞蹈,烘托烘托气氛,然后就由并不太走红的小品演员(以前是相声演员)登台演出,至于演的内容如何,肯定是一般般了。因为这类小品都不是什么重头戏,或者说并不是非上春晚不可的戏。春晚继续向前走,之后,就又连续出现几次这种舞蹈加小品的重复,然后就到了“轻度煽情”时分。当然每年自有每年不同的煽情内容,但主要目的就是一个:把你的眼泪给催下来。再接下来,快到23点左右的时候,力度更大些的煽情作品登场,这时会有煽情音乐,煽情手势和煽情台词一起向你的心脏发动猛攻。稍微歇息一下,接下来就是众人的舞蹈什么的,再下来,就到了赵本山时间,把整个气氛推到最高度……

 

因为我已经看春晚看了近二十年,到今天为止,我已经明白主持人换来换去,最终也离不开那几个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的熟悉的脸。都不太会是新面孔。都一定说着每年都说的几乎相同的话,都背诵着几乎每年都差不多的相同的祝福的话。都几乎在不停地换着各种可能看上去很滑稽的服装。连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着让人熟悉到有些恶心的地步的气息。

 

我这是得了什么毛病?

 

是的,我在问是我得了什么毛病,而绝对不会问是春晚得了什么毛病。经过仔细分析后我今天突然明白过来:我得的这个毛病就是《手机》电影里张国立嘴里常说的“审美疲劳”吧,而且是重度“审美疲劳”。因为我已经不能从春晚中得到曾有过的一丁点的精神上的快乐,我已经不能从春晚中获得一丁点的视觉上的快感。

 

得这个症状的最主要根源是什么呢?说穿了,就是来自于春晚的一层不变的,也不敢有变的结构意义上的严重固化。但对于我这种病人来说,很不幸的消息是,这种固化已经因为经年的实践,成为一种所谓“传统”,被一年一年地继承了下来。并还要继续继承下去经年。

 

现在外面的鞭炮声已经几乎没有了,偶尔还能听到零星的几声响,但已经不构成喧嚣声的一部分。我忽然发现,自己很有些像这零星的几声响,已经丧失了成为主要喧嚣声或者叫春晚庆祝鞭炮声中的重要部分了,已经开始丧失赞美春晚的能力。但我自己非常清楚的是,这不是春晚出了错,而是自己的审美态度产生了问题。

 

可能最需要更新的是我的审美态度,最需要采取创新态度的不是春晚,而是我。因为,春晚的结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用上面的话说,叫“传统”,而个人是没有权利质问传统的。当来年春晚到来时,更新后的我,或采取了创新态度的我,可能恢复了在最喧嚣的时刻,把自己的最好的几挂鞭炮燃放到天空上去的能力,并使别人产生审美疲劳。

 

但最有可能发生的是,我已经没有买最好的几挂鞭炮的兴趣。我的审美态度在疲劳中变得更加疲惫。

 

可能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这样对春晚说,“别了。”其实,是我自己将被春晚所淘汰,谁知道呢。假如真的被春晚抛弃,那么,以后每年年三十的晚上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我在思考,我还没有什么清晰的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