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静的三个侧面

(2012-11-12 11:44:54)
标签:

苏静

昆明

宋体

《人民日报》

深深横断山

分类: 短文集

苏静的三个侧面

.

/傥城稻香

.

苏静是我的大学同学,正如她在关于我的作文《一边回忆,一边怀念》里叙述的一样,120个人的中文系八六级分为4个班,我们分属不同的班,加上种种原因,当时我们并没有打过交道,甚至连话都没有讲过。直到二十年后,我们才忽然间熟悉起来,而且在很多方面心有灵犀一点通。2011111日,她从广州来到云南,我们在昆明相见时,她提到了我的长篇小说《深深横断山》,说这部小说太感人了,她看了两遍,还打算再看一遍。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交谈,我突然感动了,而且吃惊了,本来我有点担心,这么土,这么沉重的农村小说,可能城里的人不会感兴趣,但观察她的表情,她不是在开玩笑,而是认真的。她随之讲到了里面的一些细节,还说某处某处好像写的就是她。比如,小说里的农村娃黄家承生长在深深横断山里,却如何一心想着山外遥远模糊的事情,并为了有朝一日走到山外面去而显得焦虑。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轻易转换到她的身上:一个小女孩,上学放学时,独自走在西部荒原上一座工业城市的大路上,心无所依,发狂地想象着很远很远的外面世界。

这种相近的童年心结,决定了我们后来的人生道路,那就是,好像我们生来就没有故乡,只有不停地走在路上,心安之处即故乡。我在多家报纸和杂志当过编辑和记者,苏静在电视台当过主持人,还在《人民日报》当过记者,但最后都辞职而去,因为要不停地行走。这是我们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是,我的行走相当艰难,而她的行走自由飘逸,这就是我不如她的地方,也是我佩服她的地方。

记者采访我时,我谈到我的书写语言:“关于语言,20多年前,写过几年诗歌,从中外大作家那里模仿学习得来的语言非常华丽,我曾经为这样的语言陶醉过。之后当了多年的报刊记者和编辑,被迫向实用性靠近,先是痛苦,但时间长了,竟然感到越来越舒服,觉得把新闻语言及手段与小说语言及手段结合起来写出的东西最能传情达意。”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呼吸节奏,要把某一地域或某一类人群写活,那你的语言所具备的呼吸节奏就必须要跟它或者他们相一致,相匹配,否则就会很别扭。苏静也用她的作品对此作了诠释,我喜欢她的作品,信得过她写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一点。细腻的情丝,模糊而尖锐的情感冲突,深刻的思想,新颖的知识,事物的来龙去脉,这些元素血肉相连,在她优美的文字之间有节奏地呼吸脉动,内容很充实,读起来很舒服,能学到东西。这使她成为有能力的作家。她的书《自由行走》出版是自然而然的,是对她自己这么多年来自由行走的一个集中交待。我对同学开玩笑地说过:要想知道苏静这些年来的私密生活,那就读这本书吧。

在我心目中,活动着苏静的三个侧面。

第一个侧面:正如她的博客丹枫白鹭所使用的图像,身披白色羽纱,长发飘飘,静立窗前,窗外圆月清光,照出翠绿竹枝。

第二个侧面:她穿着淡雅的旗袍,坐在古色古香的阁廊之间,十指如葱,翘起兰花,气定神闲,宠辱不惊,万种风情自然流露,低眉垂目间的温婉,让人心神摇荡。

第三个侧面:她穿着大皮鞋和长裤,戴着大围巾和长舌帽,就这样,不断地出现在荒野或者旅游胜地,英气逼人,感觉没有什么能够将她的身心锁住。

这三个侧面加起来就是我心目中的苏静。佛山的朋友圣月这样讲述苏静:“邂逅了一位奇女子。先是老远,荡起了一阵春风,在遥远的地平线,她衣袂飘飘,款款而至;及至面前,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后,留下了氲氤的兰的幽香;她依然走她的路,在坚实的路上,在未知的远方,有点出尘,有点缥渺如仙。”

没错,苏静就是一名奇女子,她选择了一种勇敢而高贵的活法,最后注定会像塔莎·杜朵那样,经历人世沧桑之后,优雅地变老,褪去浮华,存留精神,魅力永存。

.

20121112日于昆明)

.

http://s7/mw690/4c1bfc86xce474ab4e916&690

http://s3/mw690/4c1bfc86x00ec8f358482&690

.

本文曾在新浪杂谈置顶推荐: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5237100-1-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