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血管里生长出来的村庄

(2011-11-06 16:34:14)
标签:

苏静

云南

宋体

gb2312

深深横断山

杂谈

分类: 《深深横断山》出版相关

从血管里生长出来的村庄

/傥城稻香

2011111日,我的同学苏静从广州来到云南,我们在昆明相见时,她又提到了我的长篇小说《深深横断山》,说这部小说太感人了,她看了两遍,还说,这正是张艺谋感兴趣的那一类东西。过去我有点担心,这么土,这么严肃的小说,可能城里的人不会感兴趣。但是,苏静就是彻头彻尾的城里人,还有别的一些我的读者都是城里人,他们都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我才放心了一些。

苏静这次又提到了那个问题:“书中的主人公黄家承是不是你本人?”是啊,作品发表后,不少读者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书中你生动地描述了那个名为“麻栗坝”的村庄的变迁以及“黄德圆”家族的变迁与人物命运,这些创作的素材,来自于哪里?与你的人生阅历有关系吗?等等。

这个我可以回答。首先,我觉得这部小说里,没有哪一个人物是整部小说里的绝对主人公,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几个,个个都立得起来,活生生的,命运感十足,都算得上是主人公。其次,这部作品的素材,与我的人生阅历肯定有关联,有一些甚至是我经历过的,肯定有一些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但这是一部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小说,横断山深处的很多村子里的很多家庭的很多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相当一些外省的中国农村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可以说,这个带着浓厚横断山气息的村庄,完全是从我的血管里孕育生长出来的。不知是哪一天,当他像一枚受精卵一样驻足在我的血管壁上,并且一天天地长大起来,我就感觉到了生命的疼痛和沉重。这个村庄在我的血管里孕育生长了二十多年,我供给他的养料,除了我的生命之外,还有两个部分:一是我在多年里当过多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过很多地方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平时生活中,一听到和看到相关的事情,我都要一同吃进去喂养他;二是我的想象,有想象去喂养他,他才长得有灵气。日久天长,他就在我的血管里长大起来了,生动起来了,深厚起来了,终于从我的生命里脱胎而出,形成了这部书。那是

 

2006年的下半年。至此,他已经落地为生,再也不属于我,而是属于了大地。

名叫“此情谁共说”的读者给我的新浪博客里发来了纸条:“《深深横断山》,用了我差不多一个礼拜的时间。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亲切又压抑。亲切,是因为很多云南当地土话很像我的家乡话,四川土语,有些土语是被这本书从记忆深处挖出来的,所以既感亲切又好笑。压抑是因为作者你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太真切了,让我时时感同身受。虽然我没有他们的成长环境,但小时候像个男孩似的调皮,没少挨过老妈的打,那时的心情现在你帮我写出来了。也正因为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我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养成和将来要走的人生道路。人生是一场苦难和抗争啊,我们每个人在苦难中抗争的结果是什么?放下这本书两天了,我内心依然充满着纠结……”我相信她说的是肺腑之言。还有别的一些读者也跟我讲过类似的话,有人说它讲的是贵州的事,有人说它讲的是重庆的事,有人说它讲的是广西的事。

一些读者和我个人都认为,读懂了《深深横断山》,就找到了中国社会今天的一些重大被动局面的历史源头。

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吧,我就是要写这样的一部小说,不写出来我就会不得安生。题材也可能是从命里带来的吧。也有可能是这样的:云南需要这样的一部小说,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一部小说。我的同学陈增学对我说:“作品写出来了就不再是你的个人财产,而是社会的公共财产,要能够接受任何人的任何批评。”是的,现在,他已经落地为生,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了大地,任何人都是他的拥有者和评判者。

然而,谁(包括我本人在内)又能将这一切说得清楚呢?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村庄,已经不再是那个村庄了。

 

此文曾在新浪杂谈置顶推荐: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4730013-1-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