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4c1bfc86x814999203986&690&690
傥城稻香:为未来的中国文学垫点底
曾差点倒在泥泞路上,谢谢新报垫石头助我前行
整理/生活新报记者:唐文静
讲述/傥城稻香
我找到了这条红线
过去的岁月里,我写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却一部也出版不了。无奈之下,2007年6月,我把最为得意的作品《深深横断山》贴了一部分在网上,该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网友称为“五四以来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近十年来难寻的真正属于中国大地的长篇小说”、“闻所未闻难以想象到的野生巨兽”等。有的网友还说我是“文学最后的传奇”、“草根大师”、“中国第一草根作家”等等。
我想趁热打铁,借此搞点宣传,让这部心血之作出版。我第一次走进生活新报社,找到记者高颖婕,把材料交给文化部的编辑。高颖婕把材料交给部门负责人张京徽后,让我再给领导打个电话。我在电话中说,想请他们上网看看网友的那些评价。张京徽说:“我们会去看的,如果书真的好,我们不要你的钱也会做;如果书不好,你出钱我们也不会做这件事。”
很快,记者林清泉找到我做了采访,令我没想到的是,专访发了一个整版,题目是:没有伯乐识千里马,实力作家傥城稻香网上贴小说;同时,新报评论员曾园把我和巫昂相提并论,写了评论《珍贵的日常生活》,文中称我为“真正的实力作家”,并进一步论述道:“我们经常能在生活中听到令人震撼的故事,但在所谓的文坛里,有时候作家找不到故事,有时候故事找不到作家。这两个写作者的经历让我们知道,红线其实就存在于各种时空之中,就看我们有没有去找。只要去找,红线总会让人找到。”
关键一推
助我成名
在专访刊登与出版商找我之间,我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直到2009年6月,语文出版社的编辑杨朱子才与我联系,表示打算出版我的书。我当时担心我的心血会问世后“不声不响”,于是又动了个念头:于当月底在网上发表了2000字的征婚帖:《人类最贵征婚:草根大师全球觅亿万富女为侣》。我心里明白,以我当时的条件,如果真有这样的女人来找我,那就是现实版的“神话”加“传奇”。
然而又是新报,在我成为一名真正作家的关键时刻,再一次着力推了我一把:征婚帖发出后的一天晚上,新报记者包倬说想就此事采访一下我。我们联系上后,他对我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的采访,7月8日,一篇报道《云南作家征富婆,有人褒有勇有人贬做梦》发表出来了,它的传播速度和穿透力出人意料,当时就被数千家海内外媒体转载热议,我几乎成为“网络名人”。
一个月后,我开始出版“傥城稻香书系”,我的十余部作品被纳为一个体系,一口气全部推向了市场。《穿越佤邦》作为系列第一部,于当年10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众多媒体作了推介,它被称为“写金三角最真实、最生动的作品”、“一次垦荒式的人文穿越”,2010年1月5日登上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被其称为“全世界第一本能够比较准确地描绘佤邦以及住在这个地方人民历史的一本书”。这本书似乎已经成为“名著”,但是很难成为畅销书,只可以成为“长销书”,如今首印的一万册快要卖完了。
收获季节
谢谢搀扶
我是那种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这缕阳光最初是由《生活新报》投射给我的,我也由此步入灿烂的收获季节。于私而言,我个人终于可以衣食无忧了;于公而言,中国的文学要走向世界,不可能派一枚运送火箭来运输而去,而是要靠作家用双腿历尽千难万苦跋涉而去,我是当今少量几个跋涉者之一,虽然曾经差点倒毙在泥泞路上,是新报及时在我脚下垫了两块石头,我才得以脱离险境继续前行,并且有可能为未来的中国文学垫点底。
值此收获时节,我难以忘怀《生活新报》的搀扶灌溉之情,在新报10周年纪念之日,聊以此文谢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