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高速高效稀土永磁发电机诞生记
我国第一台高速高效稀土永磁发电机诞生记
唐任远:我国稀土永磁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工业大学特种电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在沈阳工业大学中央校区的一座教学楼内,记者采访到现年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任远。作为我国稀土永磁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唐任远院士把毕生精力都用在科学研究,为祖国作贡献上。
那是1978年冬天,第一机械工业部有一项研制一台3千瓦,每分钟2万转的高速发电机的任务。相关部门跑遍了上海一些实力雄厚的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但都失望而归。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们来到沈阳机电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前身),找到了一直关注电机学科发展前沿的唐任远。接待了来人,唐任远清楚地知道,当时我国并没有制造这种高性能电机的先例,用常规设计办法很难达到技术要求。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外资料和调查研究报告,唐任远确信,采用稀土永磁方案最合适,可是在当时,采用稀土永磁材料制造高速同步电机,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曾经有过尝试,国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资料和研制报道。
面对这项任务,唐任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身边有人质疑说:“这种电机那么多著名大学都不接,就凭咱们的条件,能做出来吗?就算做出来了,能转2万转吗?”也有领导鼓励他:“老唐,你就大胆地干吧,出了问题学校担着,有什么要求,学校想办法给你解决。”唐任远在内心反复地思考,一面是困难和挑战,一面是领导的鼓励和科技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如果真的能闯过这道关,不就能实现稀土永磁电机领域的一次大飞跃吗?他毅然抛弃了一切私心杂念,决定接下这项任务。
1979年元旦过后,唐任远和其他几名同志组成了发电机研制小组,开始艰苦的攻坚战。当时学校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大家在老北院二号楼里找了一间办公室,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旧椅子,人多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唐任远带领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采用设计、计算、材料采购、工艺准备和工程制作平行交叉运行的总体方案,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不仅周日坚持工作,连元旦、春节也不休息。就这样争分夺秒、稳扎稳打,研制小组创造了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次性成功的奇迹。1979年6月,我国第一台高速、高效稀土钴永磁发电机问世,它成功地经受了每分钟2.4万转的考验,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预定要求,以褚应璜院士为核心组成的专家组认为:“对开展我国稀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研制小组成员受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奖励,唐任远也因此获得了沈阳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唐任远常说:“跳高运动员拼命追求的是今天比昨天跳得高,明天比今天跳得高……但跳高总会有个极限,而人生这场跳高比赛却不然,人生‘跳高’无极限。”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稀土永磁发电机后,唐任远和他的团队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而是盯住中国稀土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挑战更高的目标。
1981年末,以唐任远为校方负责人的课题组,与国内两个大型电机厂合作,首创了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的60-75千伏安稀土永磁副励磁机,一举轰动了国际永磁材料与电机学界。在1983年召开的第7届国际稀土永磁及其应用学术会议上,唐任远教授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并展出了样机。国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稀土钴永磁应用已达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75千伏安稀土永磁副励磁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一名电机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唐任远一直追求为我国稀土永磁电机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数十年来,他秉承严谨治学、超越自我、博学笃志、知行合一的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笔财富,深深影响了几代人。“之所以能坐得住、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经得起考验,关键是一心想为国家建设做点贡献。”唐任远这样说。
本报记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