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鲁迅的《呐喊》是否已经过时?

(2013-08-06 10:57:23)
标签:

博客心境原则

鲁迅《呐喊》

孔乙己

阿q正传

故乡

分类: 读书之后

〖原创〗鲁迅的《呐喊》是否已经过时?

想到写《呐喊》的观感,竟然有点不知所措,这题头是改了又改,也没找到一个恰当的开端,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也许是不敢写的缘故。总之,这个《呐喊》真得让我有点犯难。

当想到孔乙己撑着双手走过石板街、阿Q被揪着小辫子喊着革命、夏瑜的坟头上平添的花环、闰土颤抖伸出的双手、狂人冷看社会的眼神,这一幕幕的永久难忘的印象又一次在脑中出现的时候,我似乎又不懂得《呐喊》到底应该给我们的是什么?

我们在初中时候都读过的课文,在那个年代,我们都知道它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们的课本是随着鲁迅先生的思想在展开的,我们从《朝花夕拾》的亲切中走来,却又在他充满荆棘的路上一同和他走过。当读到《呐喊》代序的时候,我们终于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种本意,或者按时髦的话说叫一种诉求,是启示,是告知,是唤醒,是在封闭的空间给一针清醒的药剂,让我们知道还有痛楚,还有未来。

鲁迅先生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直白和意识,他清醒的给我们揭露着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在充分认识我们这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内因的基础上,以一种简炼、朴实的叙事手法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类人物与各种现象,让我们认识到封建与民族文化在这个历史时期,甚至是未来发展的巨大障碍。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劣性的存在,恰好构成了我们的一些禁锢的思想。这思想麻木着我们,左右着我们,陷害着我们。而我们身在其中,往往又缺乏判断力与分辨度,那么最终可能形成的结果正是我们所可以见到的,但已经相对来说不敢说明的。

现在的社会距离鲁迅所述说的社会已经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了,我们开始在细细的体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已经不存在于封建意识,我们现代的文明可能已经不需要鲁迅的这种清醒。可是,你如果说现在的社会没有了“阿Q”,没有了孔乙己,你相信吗?看看我们的身边,文化是

传承的一种力量,好的文化与坏的文化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我们。世俗的眼光与角度同样在折射着文化本身的定义,这种文化所衍生出来的得失是反映在人的生活意识之中。这种意识消亡是很难的,它其实是在转化,是在不断的以新的形式在变化。这种存在可能很现实,但有时却也可笑,可笑的是我们依然在奉行着这样的标准。

鲁迅的作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还有价值作用吗?这个问题有点愚蠢,因为这是不容怀疑的。鲁迅的《呐喊》不仅仅是当时社会的反映,更是其根据中国人的民族性所提炼出来的思想,是民族劣根性最直接的批判,是考量我们这个民族在意识领域中的全新思考。这种意识的长期存留已经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对于文化的催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缺乏这种认识,未来我们的路在哪儿?

鲁迅先生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理程碑,他直击社会现实,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将社会的整体情况进行整体的剖析,对各个阶层的意识领域进行了挖掘,对于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小业主等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物的描绘,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动荡间的人性的反映。我们对于这些人物处于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麻木思想,一方面感到唏嘘,一方面又在思考着自我。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这样能够唤醒我们对于社会思想的新的认识,这同他

敏锐的直觉是无法分割的,他在兼具着责任与引领的方向上给我们很直接的思索。

《呐喊》的写作水平是一种高峰,文字既朴实、凝炼,又极具代表性,从不多言,又恰到好处。文章既为叙述,各类描写与心理描摹一致。各种手法相互交替使用,《狂人日记》中独特的视角与叙述方式,融入一种象征与比拟,那种不寒而栗和痛苦的感觉让人难忘。《孔乙己》中独到的细节与环境描写,廖廖数言就完全勾勒。《一件小事》屈屈1000多字,可是叙述出所表达的思想,让我们真是仰止。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在文学创作方面给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位更是让人无法取代的。

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呐喊》,或读过其中的几篇,读《呐喊》不能不思考,如果不思考则无意义。现实社会更需要《呐喊》带给我们的灵魂拷问。

借以此文缅怀鲁迅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