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余华的《活着》就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2013-07-16 07:39:48)
标签:

博客心境原则

余华

活着

第七天

福贵

分类: 读书之后

〖原创〗余华的《活着》就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莎士比亚说:“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

还有名许三多的名言,不是许三观,“活着能做好多有意义的事儿,有意义就是好好的活。”

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具有争议性,余华就是代表。你可以不喜欢他的《活着》,可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好的作家。

看过《活着》的人无法不被一种情绪所控制,所左右,自叙述中所透露出的悲情与愁苦,那种沉重的让人难以窒息的“活着”的艰难,象一头老牛那样的慢慢生存,心里的压抑痛苦到不能自已。合上书本的时候,一种无法诉说的语言会将自己封闭,想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就是一种被带动的情绪,是一个作品所能给予我们的答案。它并不是一种教益,一种说服,一种解脱,也不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可是你却觉得这种真实的“存在”恰恰就在自己的身边,看着自己,反省着自己,似乎这是个很大的命题,可是谁也说不清楚。

《活着》在作家缓缓的叙述中,在道尽“福贵”一生的悲惨之后,他仍然在活着。有时人就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无论生活怎样的继续,作为一个人的个体,最终的选择都是存在。这就使小说形成了一个哲学的命题,这命题无法解述。我本来是不喜欢这种小说的氛围的,觉得压抑,不快乐,没有积极的意义。只不过《活着》带来的是一种本质的现实,是真实的存在,所以就其对于生命的阐释我是深深折服的,现实就是如此的。

任何可能在一生中都在积极的追求,努力的完成自我的理想,可是悲剧的悲剧在于有时现实并不象人的想象那样。现实的残酷性有时体现在环境的变化。自身的需求只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是一个生活其它人带来的更多的复杂的人生,这命题是很令人绝望的现实,可是生活的本质最终还不是一种灭亡?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那么各自的现实的反映是否会让我们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有所麻木,这种麻木来源于我们个人的不同认识。“活着”没有其它的意义,只是“活着”,也就是一种存在,存在就是一种活着,很本质,很无奈的价值选向。

活着是很恐惧的,因为这种恐惧我们才会有所追求,我从不相信压力之下产生什么动力的想法,这种人迟早会发疯的,不发疯的也是早晚会追求出事的。因为人的本体是惊悚的生活在这个世界,所有周遭的一切让我们感到不安全。在我们这个充满着“理性”、“礼教”、“中庸”思想的国度更是如此。我们想要放飞心情,你去放吧,放到最后是你自己的不幸,所谓的不幸都是与生活有关,与幸福无关。去年争论的话题还在说“你幸福吗?”无聊至极的话题,一个人的幸福体现在哪儿?一生总会有幸福吗?那只不过漫长生活中的一点存在,这种存在的意味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哪有儿什么意义?人能够繁衍生存也真的就是“活着”,和追求什么的毫无相关。

有钱人在活,没钱人也在活。如果生命让其无法去真正的活着的时候,人可能会选择死亡,可是死亡的瞬间何人又不是在求生,这求生的本能依然是一种冰冷的,不包括好多意义的生存。这命题说来沉重,可也确实如此。

余华的作品很冰冷,很沉重,也很伤感。他是长于叙述的,是在一个故事中听他娓娓道来的,我们就在他的文字间感受着不一样的人生。他的小说有一股让人一读下去,想知道结果的可能,故事中的辗转反复与不间断的时空调换也让人叫绝。结构是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很耐人寻味。他的这种压抑的情感,在我看来更象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对人性真实的剖析,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存在,这种近乎于残酷的叙述让我们对于希望和梦想有了更多的认识,毕竟人说别人很简单,看清自己、说服自己是很难的。

如前述,作家的好坏要具有争议性,因为人的思想不一,一定会导致看法的不一。产生争论证明作家提出的观点受到了考验,批评也罢,赞扬也罢,都是对现实的一种促进。

读余华的小说一定要深读,看到积极的存在,否则你会被一种悲观的情绪所折磨,那绝对不是作家的本意,也不会是文学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摧残。《活着》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情感,但也是对生命的无限渴望。

写作此文的今天刚刚读完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同样是一种深深的、苦苦的折磨,读到泪流。

《活着》说难也不难,总之人的一辈子一眨眼就过了!

致敬余华先生,感谢他一直以来的敏锐与现实的反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