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客心境原创曾国藩读书杂谈美食 |
分类: 读书之后 |
曾国藩说:“读书要以‘看、读、写、作’来完成,方能尽解其意,而且有所成就。”
所谓的“看”即全面了解,也就是“阅”;“读”即要高声诵读出书的内容,只有读才能知晓文章的含义,并深入的了解作者在其中的味道;“写”即对读过的经典文章要写出来,这就可以练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知意;“作”则是点评、记录、感言,以此而做出自我对于知识的评价与内容。
对于此四项,固然有对于经典文字,经典文章,经、史、子、集的学习,对于我们现有的读书可能还是有点障碍,毕竟古人对于算术、物理、化学、专业知识是较少学习的,他们学习的只有文、史、医等一类的书籍,固然有片面性,但对于读书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一个层次说明书不但要通知、晓意、透彻,更要依此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标准,读书方有意义,读万卷书,不如读透一本书也许就在于此。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是正就此意。
我们现在读书,往往不会精读、细读,一方面片面的追求了速度,一方面又忽略了书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所以说单纯的读书没有意义,读书之后,不加以记忆与深知,那就是“走马观花”,虽读尽,却不知一二,透视着我们读书不求真解,这对于我们读书的价值就体现的不是非常明显。
我也是好读书之人,但仍旧未窥见一斑,有时读的越多,反而觉得有些苦恼,读过一些之后终于也悟出了一些道理,象“看、读、写、作”这四字给了我一定的启发。经典著作都有其作品包含的重要思想,史学都有其文法、思想的方向,而经管类往往都包含个人的理解与实事,这些书籍无论从哪个方向来讲,我来读的时候,我一般会采取以下的方法:
1、不要片面;一本书有一本书的主题思想,所体现的内涵与方向,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方式,而作者本身的思想是固定的,所以抓住作者的主旨才能得到其真髓。不要片面的去追究一种境遇或方向,更不要去看一些人的评论,首先要以自我价值去评判;
2、深耕细读;经典书籍总是会有一些内涵存在,你怎样能够获得收的价值,这就要看你对书的理解,《红楼梦》千人一看,过眼云烟,一扫而过有之,不求甚解也有,怎样能够细读,并把握其主旨,并充分合理的去思考,是细读的必要;
3、把握“阅读”;阅即是看,读即是读出来,读出来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讲能够快速记忆的方法,尤其是经、史、子、集等文,《老子》空泛的看下去,有时是体会不到那浩翰,充满哲理性的思辨内容的,读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尤其是孩子在学语文时,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4、写出所感;我们不是评论家,不是专家,看一本书我们会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一瞬而逝,往往就是在合书一刹那儿方有观点蹦出,要把他们记录下来,回来反复咀嚼,必有受益,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这种观点与看法会不断的增长你对于书的认识与观点价值的提升,切记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要勤于写作,这样对于自身的培养非常重要。曾国藩也说过“三十岁之前要通过写作达成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基本看法,文章也即从此时出,而过了三十岁,再去写作表达则显不出锋芒,写的时候就会非常困难。”
读书的“读”有其很大的深意,望朋友们多读好书,这对于我们都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