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观影后记

(2012-05-02 08:36:48)
标签:

让·迪雅尔丹

艺术家

奥斯卡

哈扎纳维希乌斯

瓦伦丁

分类: 电影世界

〖原创〗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观影后记

黑白片、无声片还有点歌舞片,无论从哪儿来看?这也不是一部现在拍出来的电影,可是他真真切切的存在了,而且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服装设计5项大奖。作为无声片,一个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它在这一刻以他的独特与卓而不群,建立了一个新的奇特、美妙的故事,不能不能说这是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下,对于过往的一种追诉。

影片讲述的是,乔治·瓦伦丁是默片时代大名鼎鼎的男演员,在银幕和舞台上具有相当多的观众。可是随着有声片的到来,瓦伦丁由于不愿意出演有声片,而逐渐消沉,穷困潦倒。原来合作过的女演员佩皮·米勒却因有声片的到来,而一举成名。佩皮一直暗恋着瓦伦丁,经过佩皮的帮助,瓦伦丁又重新走上银幕并获得了爱情。

剧情太简单了,简单到一说就懂,看片也不象一般的外国影片那样费脑子,可是在“奥斯卡”指南之后,我看了此片,却越看越喜欢,现在甚至回家没事也瞄上两眼,音乐更是百听不厌。

本片讲述了一个命题“变革”,人处于变革期,占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守旧,而一般新人却要去打破传统,这是一种常见的道理。“因循守旧”也正是如此,艺术家需要变革,人类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很难繁衍出新的生活,变化出新的生活内涵。变革带给人的无疑是痛苦的,一个习惯于“无声”的演员,他能摆脱掉自己习惯是不容易的,在这阶段,不变革即是选择自灭,自灭的结果肯定是消亡,不予存在。

 

〖原创〗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观影后记



 

一种默默的沟通贯注了整个影片,影片多处都以一种“无声”的场景来表达这种沟通方式,似乎对于默片与观众的新时期的沟通也是一种尝试。我们见到影片中瓦伦丁在舞台上与观众的互动,见到两人在化妆间的温存,人与狗之间的沟通,人与社会的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沟通,这些个沟通组成了多类的沟通与并存,让我们感到通过语言、行为、表情、动作、举止、舞蹈等等的魅力,这也许是导演想通过无声的一种表现,能够更加加强在意识形成上一种近乎于“平静”式的双向沟通,这种沟通必须用心去体会,必须以情感为依托,所见到的绝不是视听的震撼与感官上的强烈刺激,相反却以一种情感作为欣赏式的爱变,并反复的提及,“无声就是默许”,恰恰很好的形成了与影片和谐一致的风格。

让·迪雅尔丹的表演让我瞠目结舌,其华丽帅气的外表,举手投足间的潇洒,我仿佛又看到了克拉克·盖博、罗伯特·泰勒的风采,那样的迷人和令人难忘,我原来都不知道这个名字,可是看到他的“瓦伦丁”,想不喜欢都难,他太棒了,有一场戏演他在片场拍的一组镜头,连续四遍,其整体的表情、眼神、动作与感官趋于一致,每次还皆有不同,太令人惊奇他的表演功力,我对于这段喜欢得不得了。伟大的演员必须是一个综合型的天才,他的舞蹈、表情与人物的性格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这个人物让人难以忘怀。最后的两场踢踏舞表演,简直是“怀旧版”的好莱坞歌舞片,两个人漂亮的舞步与动感的音乐,怎么看怎么高兴。当然,佩皮的扮演者其精准的人物内心诠释也相当棒。

对了,还忘了说一点,这是一部法国电影,法国电影的精致与内涵的挖掘,艺术的表现手法,电影语言的运用与剧情的设计,我认为是超过好莱坞,在电影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艺术家》达到了法国电影新的高度。影片中那纯净无比的音乐,给我带来了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无声的沟通代替着有声的无奈,其实人的情感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不在乎于语种或者思维的一种障,人本性就是人,是纯粹的人,只是要在不同的时间去勾画不同的人生。

最后,还请记住这个导演那绕嘴的名字,我总整不利索: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