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影后记
标签:
奥斯卡伊朗电影纳德西敏特敏影评杂谈 |
分类: 电影世界 |
不管是翻译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还是翻译成《分居风暴》,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
虽还未看,却已闻名,甚至是如雷贯耳。那日在网上看了此片,久久未平,人性、现实、宗教、本能、生活展现眼前,却又是如此的简单的情节,释放出来的是一种社会的本体与寻求、探索,本质的最终体现。看过影片,不得不为情节的无缝衔接而赞叹,让我们跟随着人物的命运在走动,走动着我们的思想,将思想不断的对比、参照,甚至是残忍的将自己置于其影片中人物的自身,思考并不难,难的是思考之后,我们的心灵的冲撞。
还是先说一下剧情吧:纳德和西敏属于伊朗的中产阶段,接受过较好的教育,西敏要举家移民,但纳德以父亲无人照顾拒绝。二人分居,纳德雇用保姆瑞兹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结果一天回家发现父亲被捆绑着,瑞兹不在。回来后,发生争执,瑞兹被纳德推出门外,由于瑞兹是孕妇,导致流产,纳德被告上法庭,期间不断的升级,双方都有隐瞒和不真实的情况发生。最后,寻求物质赔偿,而瑞兹却因受到宗教的信仰而放弃,纳德和西敏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儿?
简单:剧情简单、人物简单、情节简单,似乎一都是在简单中发生,简单的发生了一个家庭事情,并不会导致最终的结果,同正常的家庭纠纷一样,可是这种纠纷来源于意识的分离,来源于一种“不简单”的背景和现实,伊朗社会是封闭的,妇女缺乏地位和人性的自由,西敏移民是想摆脱这种桎梏,想要给女儿一个更美好、自由的生活国度,可是现实伦理、家庭、道德却在让纳德无法做出选择,固执的维持在这个国家、家庭里面,为了父亲的病情。其实他们的纠纷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际上关系着整个大社会的背景,现实中伊朗的中层社会的普遍想法。我不太了解伊朗社会,但选择移民除非生计,一是梦想,二是逃离,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与希望。简单的情节也揭示出了残酷的底层社会现实,瑞兹丈夫失业,穷困潦倒,为贴补家用,瞒着丈夫出外打工,倒坐公车,还要带着女儿,困苦的生活只为了生存,简单却又复杂,她能怪丈夫吗?丈夫为什么又会被无端辞退。多少的简单铸成了复杂。
人性:说到人性,有很多的元素在本片体现出来,撒谎、孝敬、关心、爱情、亲情、童真、庇护、欺骗、麻木、希望、失落,这些是我能想到的,因为其个人的动作、眼神、话语都可能包含着人性,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几个人,是看到的普遍群体,甚至是以比照我们自己的行为与人性。女儿问爸爸“你真得不知道她怀孕吗?你真得没有听到吗?你干吗不在法庭上说?你不是说根本不复杂吗?”所有的这些,让纳德无言回答,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唏嘘。老人的期盼、无助,小女孩的痛苦与眼泪,还有天真的忧伤,让我们从多个侧面体味到人性在生活中的无助与本质,它要求着我们在现实中去做本心不想做的事,可是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为了女儿、父亲必须撒谎,为了家庭生活瑞兹必须撒谎,这是为什么?现实的生活带给我们的人性的虚伪,自私、贪婪,当然这里面似乎还包含着某些爱与关怀,你说人性到底是什么?
精彩:这是我想了很久,又觉得不妥,但又找不到代替的两个字。影片精彩,叙事简单,蕴含丰富,朴实、自然,所有的思想在一种漫不经心的状态下一步步铺开,细节独到,韵味十足。一种体验、两种结果,相互的吸引与精神,结构简单,但包含非常强的人性。拍摄手法近乎于完美,角度、光影、表演的张力,其每个人物让我们过目不忘,符合现实环境与人文特色,与年龄、教育、职业、信仰、爱好全部链接,真实可信。镜头中的电影语言丰富,表现力强,有时感到冗长,却是在铺陈,有些处理简单,却以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而诠释。主体影片通人性的整体展现,让我们在一个“小故事”中体味“大人生”,怎样去对待家庭,他人,社会与环境。
不想批评中国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应该给予我们很大的反思。
希望大家都来看一看《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感受影片,感受自己。
注:另外,我看过的伊朗电影有《樱桃的滋味》、《小鞋子》、《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都是很好的电影,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一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