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吃粗粮的日子

标签:
粗粮小米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玉米大饼子杂谈 |
分类: 怀旧岁月 |
我最初对细粮和粗粮的认识是,细粮是白色的,粗粮都是黄色的或是深色的。
小时候,天天吃、顿顿吃、经常吃的都是粗粮。
那时家里我印象里只有过年、过节、来客人或是家里偶尔改善伙食,弄点什么鱼呀、肉呀的才会吃点细粮,平时一般都是吃的粗粮。“苞米面”(我们这儿都这么叫)做成大饼子,用一个大锅,把它烧热,把发好的大饼用手一团,往热热的锅上一甩,就粘住。我老妈这个相当拿手,不大不小,准确有度,那时让我羡慕不已。锅里炖上一锅菜,什么“土豆炖豆角”、“酸菜冻豆腐”、“土豆炖茄子”、“白菜炖土豆”啥的“东北大炖”大多数里有土豆,锅菜一起出,再弄碗什么萝卜条、芥菜疙瘩的咸菜啥的,全家人围成一桌吃。那大饼子黄黄的,烫手,一个面已经烤硬,我一般是先揭下来这块糊的,嚼着吃感觉挺香的!吃多了,这东西就不好吃了,硬硬的,放到嘴里不香。没办法,做啥吃啥呗!
另外,老妈有时也用苞米面和白面做成那种“发糕”,用一个帘子把发的面放在上面,象蒸馒头一样,蒸出来,用刀切成方块,比大饼子好吃。有时就吃什么小米饭,那小米黄黄的,现在根本见不到啦!高梁红得都让人发烫,当然还有白脸的高粱,《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说过,再整点“猪肉炖粉条”,那饭可是美透了。那高粱米现在可是不多见啦!有卖点也不太好吃。高粱米饭里面的大豆好吃,焖过的饭,锅上有一层锅巴,那非常的香。对了,忘说“大馇粥”啦,这是我老妈的最爱,现在时不常的自己弄点吃,嘴里还常说这个好吃,我喜欢吃,比吃大米顺溜。记得小时吃“大馇粥”,老妈一人发一个咸鸭蛋,那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啦!有时想,人生活的目标再幸福也没有吃好吃的幸福。
大米、白面在那个岁月也是有的,但是很少。有钱没有地方买去。那时去粮店买粮,用一个浅黄色的本,纸上有蓝色的角,上面写着每个月换领的粮,多少多少斤什么的,对了有个什么词叫吃“商品粮”的,我在哥、姐不在家的时候去过多次粮店。那时好象刚上初中,也就是12、13岁吧,让我一个人用自行车推着40多斤的一个粮袋子,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想想我老爸、老妈也够狠!我记得好象是每人每月4两豆油,我家人口多,一个月也就2斤8两,现在想想怪不得当时馋呢!就吃这么点油。白面还好一点,大米则少得可怜,当时吃顿大米饭,比吃饺子还难。现在有时候想,那时怎么吃啥都香呢!这粗粮有时吃得让人心烦哪!没有地方去买呀!当时想,天天吃大米饭,弄个炒鸡蛋啥的一吃,多香呀!
从粗粮上衍生出新的吃法,如东北的“豆包”,用黄粘米磨成粉,发酵,里面包上大豆或红小豆,这是每年家中必做的事情,一般是“腊八”来淘米压面。有一年,我记得特清楚,老妈腊九要做豆包,让我去压面,没办法家中就我一个男丁,顶着冒烟的西北风和大雪炮,15分钟的路我走了45分钟,心里骂呀!再也不吃这个,从此对“豆包”有了一种憎恨的感觉。还有菜团子、窝窝头什么的啦!
还有“煎饼”,东北这块儿山东人很多,也顺应着把大煎饼带过来了,我家不是山东人,有时求人家邻居的婶呀、大娘给摊煎饼。那时,隔壁张大娘摊的煎饼,上面放上一层拌好的豆腐,上、下二层翻过来烙一下,那个香甭提了,现在想着都流口水!都找不到人会做这个啦!
80年代以后,也就是我刚上学的时候,大米、白面渐渐的多了起来,粗粮也退出了家里的饭桌,不再成为主流啦!有时吃上一顿还觉得挺香,不象当时那样的难吃。而现在,可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吃着大米、白面倒觉得不香啦!吃着苞米面粥、小米粥、大馇子、大饼子反倒是甜如蜜的感觉了。一些什么有机米呀,无公害的米呀,吃得有好处呀,吃出健康呀,粗粮里有什么纤维呀对胃肠有好处呀!我也一概接受。东北这地方玉米有得是,有时候夏天粘玉米上市,甜又香,弄上一穗,不慌不忙的慢慢吃,别有一番风味。
想一想,这岁月啊!有时还真看不清它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