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家二哥小时候总爱买小人书,我跟着他,他买啥我看啥,看得我是一片“芦荡火种”,在伟大领袖他老人家指引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去学习,在批判“孔老二”、“刘少奇”的小人书上识字,在各类知青、工人、农民、英雄中汲取社会主义的营养,高举着红旗“反资批修”,与战争岁月中的小英雄结缘。后自己长大,开始买小人书,以《杨家将》等历史演义小说为主,同时兼含各类武打、抗日等故事为辅。看到上初中之时终以作罢,实是可能认为自己认字较多,现在想来小人书带给童年的乐趣何止一般呢?



我属70后一代,其实对于文革的记忆并不深刻,而在我同龄人中,我对其所知,甚至口号都有所熟知,都是拜家中的一箱子小人书之故。我家现至今存有文革时的小人书《张勇的故事》、《黄花峪的故事》、《爱民模范盛习友》、《金光大道》等,记得《张勇的故事》中张勇是天津的知识青年在内蒙插队,一次被冻伤,流出了脓水,他拒绝敷药,说这是“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毒水,流出来就好了。”记住了好多的英雄人物如罗盛教、王树庆、盛习友、金训华、刘英俊、王杰等,还有《珍宝岛英雄赞》里面的杨林、孙玉国等,记住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也就是这样开始认字的。还有八大样板戏的电影连环画《沙家浜》、《红灯记》等,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有《海上侦察兵》、《抓舌头》、《追穷寇》等,有电影版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海岸风雷》,我小时候中阿之间已有裂痕,看不到了,而我完全是看小人书知道阿尔巴尼亚电影的,有绘画版与电影版的《列宁1918》、《列宁在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等苏联的,有越南题材的《琼虎》、《阿福》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小人书。

我长大后买的小人书不是很多,当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我熊着我姐买了一套《三国演义》48本系列,至今保存完好,有一次攒5元钱买《封神演义》,到书店钱却丢了,难受的直哭。至今也没有。另外有《岳飞传》、《薛刚反唐》,还有一些《西游记》散本和一些单行本,后来就渐渐的不再购买了。一天回到老家,翻看这些人小书,想起了以往的岁月,心中感慨,仍觉爱不释手。
中国的小人书,也称连环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国外只以漫画书为主,而我们的小人书完全采用线描的形式,以善用工笔画法,画面结构严谨,内容与绘画完全融为一体,画面深刻的反映出内容的实质,结合众多技法突出表现形式。体裁更为广阔,以抗日故事、单本故事、名著、童话、寓言、古代作品、集粹以及电影版连环画等,为少儿打开了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而且小人书注重于写实的内容,故事完全取材于真实作品而得,故内容实际,起点高,艺术水准佳等。大多数的小人书至今已经成为精品,渐成收藏类一个新的门类,其中60年代的《三国演义》市价好象已经达到10多万元。一些名家如戴敦邦、王叔晖、贺友直等作品更是连创新高。




小人书记载了章年多少的往事,至今回味,犹感岁月之流逝是这样的快。
贴几本小人书的图,看看大家记不记得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