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近大寒,来到三九,小风嗖嗖的刮,家中的阳台都有点上冰啦!哈尔滨的冬天就是这样,说冷的时候,冻得鼻子、眼睛、下巴,整个脸一起疼。可是全家下周的菜怎么解决啊?虽是星期天,仍得起床,去“早市”一游,起身穿衣,穿得很朴素,老妈又上来说了,“多穿点,别冻着。”每天基本出门前最常听一句话,但心里却很温暖。
“早市”真是一个奇怪的市场,天亮开始,日头正照收摊,旋风一般的风舞,人人拥挤,摩肩擦背的,一干人马全部出动,老人排着队的来,又大包小裹的走,整个市场喧嚣无比。这种独特的市井文化,我非常的喜欢。我讨厌去超市买菜,一点沟通都没有,选的东西还各类不一,出门还得排长队,买这个排一下,买那个排一下,烦哪!早市多好,想买啥就要啥,真的是“顾客是上帝”,感觉极其不一般。早市的热闹我最喜欢,你看这些商贩一个个的口头语,你细听乐你个前仰后倒,听着倍有意思。你看那些“促销”的,卖地瓜的喊“地瓜啊!贼甜,不甜不要钱,1块5啦,降价啦,降价啦!那边卖菜的“买好菜过来看哪!不买好的你别看哪!全都降价啦!”卖鱼的“正宗大连刀鱼,10块钱一堆。”卖鸭梨的“全市场最便宜,走过了你别后悔呀!2块啦、2块啦,上都上不来呀!”卖炸臭豆腐的“哈尔滨一大香,一香香遍黑龙江,吃了一口儿,想那口儿,2块钱一大串喽!”卖橙子的“4块的橙子,3块钱就吃,10块钱3斤买好的啊!”我听着可好玩儿,这还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呢!还有一些人唱着卖“油——炸——糕”,“正宗——馅饼——喽!”“鸡——噫——蛋——喽!”“不好不要钱啊!”
天还是很冷的,同平时的人少了不少,再加上过年,一些商贩也回家过年啦,没有往日热闹。如这是春、夏、秋三季,那人是推不开的,整个市场就象开锅一样,有几个摊前都是人满满的,如那卖馅饼的、卖煎饼的、卖馒头的、卖油条的、卖豆腐的都排着队,有时来晚了都买不到了。市场上的人有时吆喝还都是“品牌”,什么“寿光菜”、“瓦房店的地瓜”、“不注水的牛肉”、“纯卤水的豆腐”、“呼兰的葱”、“内蒙大瓜子”、“黄河滩枣”、“水库的大鲤子”等等吧!叫得你心都痒,看着这个好,看着那个妙,家中无水果吃啦!买呀!梨、香蕉、橙子、桔子、猕猴桃,看着好的就买点,价钱嘛!也不用讲,都差不多。有的常买也认识,有的边称称,还说“吃我家的,没错!嘎嘎的”,还得买一些菜,什么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等等吧!不敢买的太多,拿不动啊!又不能开车上早市来买菜,那是整个一个“得瑟”啊!肉我基本不买,这里的肉还不是很放心的,但有一家的牛肉还可以,经常的买。不知不觉,手上的东西满了,冬天拎着冻手,还未戴手套。赶紧往家走,快到散市的时候了,冷风却没停,还在一个劲儿的刮。讨厌的管理员那只破音乐喇叭又叫唤起来了,让商贩收摊。连骂带喊,看着就生气,不想生气,不想让这帮DZ扰了我的好心情。可叹,这帮商贩啊!可是叹归叹,也有缺德的商贩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买东西时你千万要睁大眼睛啊!
早市实属中国的一种现实的文化,我喜欢,是在这里买东西有一种随意的、自由的感觉,不受拘束,甚至还可以带点市俗的吵架之风,看来传统的小农思想仍固化在头脑中,变不了的啦!时候不早了,走到市场尽头,看到一份卖瓜子的,不错!甩出10元钱,又购得一兜,再来这儿可能又得下个星期天啦!
加载中,请稍候......